中国东盟博览局秘书长张晓钦建议说,鉴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在世界贸易发展的新背景和趋势下与其他贸易区域和方式进行竞争,中国应该积极以物流系统建设为支撑来创新流通模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已经由起步阶段开始进入理性、快速的发展阶段。现代物流作为产业的地位已经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物流总额增长迅速。“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年均增长23%。虽然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别以及物流水平的落后,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值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但该比值正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物流资源供需不平衡,物流业的产业形态和行业地位不够明确,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等。
就流通模式创新,张晓钦提出了五项建议:
――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建立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中国不应再简单地以传统贸易方式发展同同盟国家的贸易。
――完善流通方式改革的发展规划。制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规划,知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加大对流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应由商流设施转向物流设施,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品流通的流向和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由国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流通枢纽建设大型物流中心,有地方政府在地区商品集散地兴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以改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状况,提高物流效率。
除国家投资外,还应吸引民间资本和东盟各国的参与,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运作的管理。
――加强对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要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快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建议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
――加速商品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现代流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流通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
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5%。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6.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慢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幅度减慢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幅度减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