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协作会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当前媒介相关热点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建议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非新闻传播类专业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协作会会长方晓红说,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对在校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目前尚未能在大中小学开设类似相应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仅是在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中进行。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繁荣发展,媒介与国家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高的关系愈发密切,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具有相当的媒介素养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生活、发展自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和条件。
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媒介暴力、盲目追星、心理危机等一些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所长于翠玲认为,当代青少年从小接触各种媒体,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然而,由于青少年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不具有独立的媒介判断能力,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不能正确处理媒介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大众媒介的视觉刺激、虚拟特征以及娱乐化和低俗化内容,不但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家和社会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缺位,造成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他们面对此情况,无法做出正确的个人判断,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效果问题,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靖鸣表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让人们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各种大众传媒信息具备认知、反馈、评估、质疑和取舍的能力。通过对媒介的积极接触,人们获取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开阔视野、了解全局,可以更好的判断问题,调整好自我心态和行为。此外,人们学会利用媒介所提供的有关科学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讯,可以发展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个人情操,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素质,使自己和媒介营造的环境和谐相处,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切实促进个人的完善和发展。
参加协作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非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着现实的可行性。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说,电视及网络等媒体覆盖率的大幅上升,客观上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媒介环境。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列为中小学和大学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西方国家以及港台地区有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也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目前我国超过半数的普通高校建有新闻传播学专业,这些高校可先行在本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本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承担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任务。
据悉,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在校学生约有16万,媒介从业人员26万。方晓红认为,近年来有较大数量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学非所用或待岗待业,其中不乏有志于投身中小学和大学非新闻传播类专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之人。鉴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在部分发达地区先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亦可选择部分大学和中小学进行试验,待取得成功的经验,再在全国进行较大范围的推广。(王勉 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