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民歌就是晚会上唱唱应景的歌,要闹元宵了要办春晚了,于是哗哗一堆新的民歌出来,过后就再也听不到了。也经常有人说,这歌保准火,我听了也就笑一笑,火不火你怎么能知道呢?一定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老百姓认可才行。
民歌大赛。这和青歌赛的选拔不同,除了专家意见外,更主要的是选择权交给了听众,交还给了市场,对歌手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怎样做一个受听众欢迎的民歌手?
有些人走进音乐课堂的时候,声音还比较质朴单纯,出来以后就不会唱歌了,他原来的优点可能就被抹去了。民歌歌唱艺术一定是唱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不是四年本科再加上两年研究生就出师了。如果比赛再拿个奖就算成功了,就开始坐享其成了,就成了腕了。这是歌唱者的心态有偏差,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中国的民族音乐太丰富了,把一首歌唱好了,就唱它一辈子的年代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
许多年轻的民族歌手在坚持着,可民歌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民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而且一般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青少年很难去体会,自然也很难谈得上喜欢,加之现在的民歌手多少缺少点与时俱进的做法,过于民族的唱法反而让欣赏者接受不了。是坚持传统还是突破创新重新演绎?民歌不能吸引年轻人、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还怎么传承?
我们且不管这个民歌的未来是否甜蜜,但至少已经看到,新的力量已经跳了出来,逐步在组建自己的新势力。 本报记者韦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