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军生
傅滔
梁绍武
雷务甲
贾双飞
杨诗咏
唐力
胡红一
南宁站海选现场。
陆建业
“大地飞歌·2011”民歌大赛海选完美落幕,从广西14个报名城市6个海选站共选出60名优秀选手进入下一轮更为激烈的比赛。如何更好地打造民歌大赛、扩大其影响与传播、如何借助民歌大赛推出更多的本土民歌手,传唱更多的新民歌?8月2日,“大地飞歌·2011”民歌大赛首府文化名人座谈会在南宁举行,20余位广西文化名人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欣喜:民间达人浮出水面
12年一个轮回,进入第13个年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又迎来新一轮的期待。今年的民歌节推出一项“创新”举措———举办“大地飞歌·2011”民歌大赛,这场“重头戏”可以看作民歌节“重新出发”的号角。据民歌大赛总导演罗鼓鸣介绍,民歌大赛启动以来,各赛区报名踊跃,参赛节目类型丰富,发现了不少好苗子和好作品。目前大赛海选已正式结束,6个赛区各选出10名选手进入下阶段的“城际挑战赛”,以“对歌”的形式进行对决,最终决出三甲。大赛中涌现的优秀选手和作品,将登上《大地飞歌》晚会的舞台。
参加座谈会的莫军生、傅滔担任民歌大赛评委。莫军生讲述了在大赛中发现了不少令人眼睛一亮的新苗子,他说:“以往我们下去采风,走了很多地方都没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在民歌大赛百色站,优秀选手和优秀节目却扎堆出现。参赛选手大多数是当地农民,表现的节目也以原生态山歌为主,可看性、欣赏性非常强,让人大饱眼福。”
莫军生还举了几个例子:“隆林有个组合,队员们的服装非常漂亮,以黑色为底,绿色条纹为装饰,这种装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此外,他们唱得也非常好,和声十分美妙,令人陶醉。在南宁站,参赛人数众多,最有亮点的是出现了一些实力强劲的乐队组合,他们的优势是创作新民歌,把广西原生态山歌融入流行元素,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更适合年轻人口味。由上林县镇马瑶山歌艺术团表演的原生态节目《瑶山歌》也是非常精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傅滔肯定了南宁站海选的成绩,亮点不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瑶山歌》外,还有大新的嘹啰山歌和上林山歌。此外,在民歌中加入现代元素,比如说唱类的表演节目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肯定:民歌大赛实现创新
民歌大赛旨在选拔出本土的民歌新秀,鼓励民歌原创,不断地发掘出民歌新的亮点,让老百姓看着喜欢,让民歌平民化,又能为民歌节大舞台输送新鲜血液。从海选盛况的反响和成绩来看,这个目的已初步实现。
广西艺术学院创作中心主任梁绍武说,他非常热爱民歌节,举办民歌大赛他举双手赞成,“这说明南宁的领导很有想法,民歌大赛可以挖掘更多原汁原味的民歌,对民歌节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活动非常有意义。民歌节头几届,我们就举办过中华民歌大赛、民歌盛典这样的活动,现在12年过去了,终于又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
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麦展穗则表示:“今年的民歌节能够结合民歌大赛,就是最大的亮点。不管这个民歌大赛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都已经是一种成功。民歌大赛形式上是一种选秀比赛,但更具有意义。可以说,民歌大赛让民歌节从此走向另一个新的起点。”
南宁市艺术剧院艺术总监雷务甲用排比句来肯定民歌大赛的创新:“民歌大赛可以说是民歌节的前奏,引爆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激活广大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收罗了散落在民间的民歌素材。民歌大赛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民歌节之中,形成了老百姓的民歌狂欢盛宴。”
广西教育学院教授贾双飞就是一名从“民歌节举行的民歌比赛走出来”的名家。贾双飞介绍,前几届民歌节期间都举办了中华民歌大赛、孔雀杯声乐比赛,他曾参赛也获得名次。“我在电视上看了百色站、河池站的比赛情况,真是十分热闹。举办民歌大赛,等于恢复了一个推出新人、新作品的平台,我非常希望能在今年的民歌节上看到优秀的作品。”
广西著名词、曲作家杨诗咏表示,民歌大赛实现了创新,一是弘扬了民族文化,二是为民间艺人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三是为民歌节提供了人才、作品储备。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唐力认为:“民歌节就像央视春晚一样,年年难搞年年搞,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争论,这本身就表明了民歌节的成功。”而民歌大赛就像《我要上春晚》节目一样,承担了为晚会寻找优秀节目资源的任务,值得大力提倡。“相信,民歌大赛是一个可以与《我要上春晚》媲美的节目。”唐力还表示,民歌本来是劳动人民口口相传、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民歌大赛在民间形成一种唱民歌的氛围,把优秀的民歌甄别出来,通过民歌节推荐给广大群众,形成了还民歌于民的良性循环。
建议:原生态和新民歌并行
12年来,民歌节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如天琴弹唱《唱天谣》、原生态民歌《壮乡美》《山歌年年唱春光》《毛南山歌比泉多》等,以及新民歌《大地飞歌》《山歌牵出月亮来》《山歌好比春江水》(斯琴格日勒版本)等。但近几年来,却鲜有闻名全国的新人和新作品。这成为座谈会上,首府文化名人关注的焦点,而大家认为,民歌大赛的举办,将破解这一局面。为此,大家纷纷为民歌大赛如何举办支招。
梁绍武希望能推出更多原生态民歌,他认为“文化自尊成于文化自觉,文化自卑是文化灭绝的加速器。民族文化就像是一件衣服。衣服穿旧了,过时了,可以把它放进博物馆,一百年以后的人看了,就明白老祖宗是穿这样衣服的。把这件旧衣服冷落丢弃,再过几十年,什么痕迹都没有了。我敢断言,不用50年,我们的民歌就会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广西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件旧衣服,因为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如果民歌节相继推出广西壮、侗、苗、瑶民歌,就可以持续上百年。”同时,梁绍武认为,在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同时,也要推出“新衣服”新民歌,“两条腿走路”。梁绍武的观点得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陆建业的认同,他们建议民歌大赛可以按“原生态”和“新民歌”分类进行比赛,便于按同一标准评判。
而唐力则认为,现在已经没有真正的原生态,当作品进入舞台表演领域,必须经过包装,并举例说,极具藏族民歌风情的《阿姐鼓》,作者其实根本没去过西藏,这首歌传唱全国之后,西藏却把它当成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品。这说明民歌需要创作的介入,并非只能依靠对传统的继承,一味地固守最原始的形态。因此,虽然民歌大赛能选拔出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但距离“大地飞歌”舞台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作品进行包装和提升,或组织作者专门为民歌大赛、民歌节进行创作。唐力的观点也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
而更多的专家希望民歌大赛能像民歌节一样,持续举办下去,这样才能给予民歌节品牌有力的文化支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雷务甲等人则建议举办一个专场晚会,展示民歌大赛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树立品牌。
经过座谈,大家达成共识,认为民歌需要保留原生态,也需要发展创新;民歌大赛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值得保留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