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青莲担任评委
演播室里余音袅袅的原生态山歌,让人仿若置身山野。歌手们空灵、清亮的嗓音仿佛带着听歌的我们在空中飞,好像那些麦克风和音响都是多余的。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音乐人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到那些山岭坡地采风,一段又一段地录下那些飘过山谷溪地的歌声,把它视若珍宝,爱若明珠。这是天籁之音的魅力所在。
昨天担任点评的三位主评委都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原生态民歌上,组合多声部融合、质朴飘逸的曲风尤其备受推崇,他们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毫不吝啬赞美之辞,甚至因此对歌手爱屋及乌。
选手们手里的乐器也成为专业评委的兴趣所在,在他们与选手的一问一答中我们也顺带得到了知识普及:原来月琴还分有公母,原来母月琴的音色要比公月琴亮,这可和孔雀开屏不一样;原来芦笙还有一位叫做孟笙的“新姐妹”,来自心灵手巧的侗家阿哥,他把芦笙改造成的孟笙吹出了另一种音色。是谁说山歌原生态面临危机?看这场上的这人这琴这曲,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