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虽小不可轻视
也许有家长觉得读童谣“不上台面”,更愿意教幼儿背诵《弟子规》等国学经史。对此,徐冬梅认为,儿童诵读不可从读经开始,尤其不能让孩子“跪着读经”。“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读经就会知礼仪、成君子,按经史去做。这是不懂孩子的表现。”徐冬梅说,孩子凭直觉感知外界,不需要理性分析,比如老师是否喜欢他,妈妈今天忙是在应付他,他马上就洞察了,家长的为人处事才能真正影响孩子,靠背诵是不能转化成行为的。
如果家长是想提高孩子文化修养,那么符合儿童心性的文学,才适合让孩子以艺术的方式感知。8岁前的孩子最适合的文本是童谣童诗,包括数数歌,游戏歌、绕口令、谜语、摇篮曲等,文字简单,符合儿童节奏。比如诗人顾城写过的《土拨鼠》:“土拨鼠在挖土/有人问/土里有什么/土拨鼠说/土里有土”;再比如传统童谣“小猫拉车/老鼠不坐/黄鼠狼拉车/小鸡不坐/灰狼拉车/山羊不坐/老虎拉车/谁也不坐”。这些趣味盎然的童谣,是民族文化的密码,也是孩子们的文学初乳。
徐冬梅特别指出,孩子的天性是对于有细节的文本记忆深刻,对概述的文字反而记不清。很多教辅书教孩子们写作文用的都是概述词——“西湖真美啊”、“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到公园玩……高高兴兴地回家”,要求孩子使用过多这些概述的语言,会让作文千人一面,抹杀每个孩子独有的观察力。因此,儿童文学中的各种细节,更能让孩子获得对语言魅力的感知。选择儿童阅读文本,最好不要是概述性的语言。
与孩子分享文学之美
对于引导孩子阅读,徐冬梅、梅子涵、岳乃红等儿童阅读推广人都给出了详细建议。
例如,老师们可以解放观念,试着在课堂推行“5+3”,即每周5天早读,其中两天读教材,3天读诗歌或儿童文学;5节语文课,拿出3节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儿童文学、经典名作,讨论或交流重要片段,从读到学着写。还可以开班级读书会,一起看名著改编的电影,从各个角度分享比较。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儿童文学,最好是绘本类图书。尤其是学龄前幼儿,不宜把书丢给孩子自己读。孩子的阅读是从倾听开始的,应该把孩子抱在膝盖上,大人讲给他听,可以先读封面,提一个问题,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接下来把整本绘本的故事讲完,对表现主题的画面重点讲,讲完后对孩子提3个问题,不超过4个,跟孩子一起分享阅读感受。孩子看图比大人厉害,会发现很小很小的细节。徐冬梅举例说,她给一个孩子读蚯蚓的日记,孩子就问为什么小蚯蚓的爷爷不和他们住在一起?她没敢乱回答,往后翻才知道,爷爷和小蚯蚓住在一个房子里,但是不是一个房间。
徐冬梅说:“我们号召讲台上的老师们要成为母语的化身、文学的化身,用自身的光辉吸引孩子,带给孩子们诗歌和文学之美。读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孩子,还怕他不会考试么?”
据了解,“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走进广西”活动还将针对广西各地小学语文老师举办论坛,推动广西全民读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