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庙是平话文化的代表之一。记者 程勇可 摄
开栏语
“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2014年6月18日,南宁市江南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广西的平话文化,以江南亭子为最,亭子平话被公认为桂南最纯正的平话。2015年10月21日—23日,江南区将举办“2015年平话文化旅游节”。为让更多的读者真切体会江南区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底蕴,了解平话文化的悠久和传承,即日起,本报开设《南宁平话事且听江南吟》专栏,深度挖掘江南区平话文化,讲述平话人的精彩故事,追寻平话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南宁,素有“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之说。亭子位于邕江南岸,因圩上建有圩亭得名。江南区亭子平话是古邕州城市文化故事的符号,其衍生出的民歌、建筑、庙宇祠堂、饮食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桂南乃至八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将江南区命名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
亭子平话自宋朝起 于桂南自成一派
提起平话,很多人都带有疑惑:不同于普通话,也并非白话,平话究竟是种什么样的语言?
平话,其实不神秘,因为在广西,以它为母语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之多,仅在江南区,就有30多万人会讲平话。作为一种特殊汉语方言,平话主要流传于广西南、北各地和湖南省与广西毗连的多个县的集镇及部分农村。如今广西平话可分为桂南平话片和桂北平话片两个区域。从语言的源流关系看,桂北平话实为桂南平话的流变,桂南平话方为平话语言的源头。其中江南区亭子平话被认为是桂南最纯正的平话。
据史料和平话族谱记载,现在的江南亭子古时被称为“平南村”。传说,皇佑五年(1053年),宋朝名将狄青率“平南军”南下镇压侬智高。平定侬智高后,狄青留下部分士兵屯守广西,其中有一部分就驻守于邕江南岸,他们及其后人从此定居于此,成为最初的平话人。
为纪念狄青平南之功,士兵及其后人在亭子雷庙旁建立起狄武襄公祠,将“平南村”的区域扩至白沙村一带,名字也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土改运动时才分为亭子和白沙两个村,不过“平话”的称谓沿用至今。
平话文化壮汉融合 独特文化由此而生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平话也不例外。平话文化在聚居地根深蒂固,逐渐形成独具民俗风格的江南平话文化,其文化形态涵盖了生产、饮食、民歌、建筑、庙宇、礼仪等多个方面。
以平话民歌为例,民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汉族文化为主,但风格、形式则借鉴了壮族歌谣、粤剧、邕剧特点,可谓融合了汉、壮民歌精华。在诸多山歌类型中独树一帜的疍家咸水叹歌、平话山歌、平话师公戏等就是代表。
江南区现存有多座平话人的庙宇和祠堂,普遍呈现出汉、壮结合的文化信仰。如福建园街道白沙村的雷庙最早由壮族人用于供奉雷神,后由平话人在旁边修建狄武襄公祠,专门用于供奉平话人先祖狄青的塑像。还有平西村以供奉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庙,新屋村以供奉镇海大皇和土地公的镇海祠等,都是南宁市远近闻名的平话人庙宇。
平话人的美食是在中原汉族食物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现已成为富有南宁地方特色的食品。如油炸粽、剪粉等,现在仍是亭子小吃的代名词;扬美沙糕、豆豉、梅菜、扣肉等也已成为旅游美食品牌。
此外,平话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元宵、端午等汉族节庆文化进行了因地制宜地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至今仍广受南宁群众喜爱的“菠萝岭元宵花灯节”和“扬美龙舟上水节”两个独特传统节庆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