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精准扶贫让东良村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 2017-04-11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杨静 |责任编辑: 沈晔

从140户贫困户到实现123户脱贫,从无特色优势产业到发展糯玉米200亩,20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露营旅游综合项目即将开门迎客,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马山县2016年6个预脱贫村之一的乔利乡东良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聚焦难点,精准发力,让东良村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精准识别:

不漏一户找到“穷根”

东良村距马山县城12公里,辖10个自然屯,1126户3954人,耕地总面积2041亩,人均耕地面积0.655亩。

要确保精准帮扶质量,就要扎实做好精准识别。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识别工作,来自市委组织部的第一书记梁基明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村串屯入户,认真细致地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共采集贫困户信息7万多条,完成140户“一户一档”工作,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精准识别率达到99.8%,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中贫困人口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缺乏启动资金,致贫原因各不相同。

乡党委、政府认识到脱贫攻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驻村工作队结合摸排了解到的情况,形成了村情调研报告、脱贫工作方案、帮扶三年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可行性报告等,确定了劳务输出、发展种养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等重点脱贫措施。

精准施策:

把荒山变成“聚宝盆”

在花甜糯玉米收获季节,东良村每天都有大批大批的花甜糯玉米打包、转运、销售,一派繁忙景象。从2015年开始,东良村利用200亩丢荒多年的耕地,发展了花甜糯玉米种植项目,大力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共同脱贫。贫困户可以通过贴息贷款、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年底分红,花甜糯玉米逐渐成为脱贫增收的“香饽饽”,荒山也披上了绿衣。

这是东良村发展种养产业增收的一个缩影。2016年,东良村共扶持37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自产自销畜禽、申请奖补等增加收入,使185名贫困人口在2015年人均收入3000元的基础上增收600多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劳务输出也是东良村一个重要的脱贫途径。东良村依托区市县人社、旅发、民政等部门信息优势,积极为贫困户外出务工牵线搭桥,2016年以来共有80户通过劳务输出,全年获得劳务收入134.4万元,329名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4072元,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如今,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东良村人紧锣密鼓地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把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农家乐、旅游露营地,发展果蔬采摘、农耕文化等,目前已完成95%的建设任务,预计今年5月底可开园,届时将可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精准发力:

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去年“七一”前夕,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谭向光在部机关第一党支部与东良村那油屯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二专题学习讨论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东良村10个自然屯中3个没有屯长,六水屯作为整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核心区域,也因为没有“带头人”,项目迟迟没法落地,选好“带头人”迫在眉睫。乡党委、政府把抓好贫困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第一书记发挥业务工作优势,深入党员中间开展谈心谈话,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动员年轻党员勇挑重担,选出了屯级组织骨干。

陈华德刚当上玉龙屯新屯长不到两个月,就带头成立了马山县启明专业合作社,投入15万元发展大棚种植,带动了12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六水屯也开始组建旅游服务公司,群众积极参股入股筹集了25万元,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逐步恢复起来。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困扰东良村发展的一大瓶颈。2015年以前,东良村还有两个自然屯2.2公里道路和6个自然屯12.8公里巷道没有硬化,个别屯集中供水也没有解决,36户贫困户没有稳固住房。驻村第一书记主动联系市、县政府办、财政局、扶贫办、文体局等部门,协调落实人饮工程、巷道硬化、文化设施、污水处理等项目5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900多万元,较好地提升了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脱贫首战告捷点燃了东良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东良村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迎接2017年脱贫致富的更大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