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岭花灯会文化传承从“心”启程
菠萝岭元宵花灯会渐渐成为市民心中的文化品牌。(资料图片 记者刘增璇 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是元宵火树银花、灯火通明的热闹景象。花灯,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江南区菠萝岭,沿袭了近百年的元宵花灯会,是现如今南宁远近闻名的节庆活动,已成功举办了27届。近日,记者来到菠萝岭社区探访花灯节筹备情况,今年江南区菠萝岭元宵花灯节将有不少新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家坚持手工制作花灯、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情怀。
传承花灯制作技艺
自1990年起,菠萝岭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民间自发做花灯、展花灯的传统民俗。元宵花灯会成为菠萝岭居民每年自发组织的一次盛会,菠萝岭社区也于2013年成为南宁市元宵花灯节传承基地。2017年1月,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菠萝岭花灯制作艺人及热心居民成立了元宵花灯理事会。
黎炳生是菠萝岭手工花灯传承人,如今已是84岁高龄。黎炳生20岁开始自学扎花灯,他手下的花灯,既有传统宫灯,也有卡通、动物造型,还紧跟时代进步,造出不少飞机、飞船、航母等现代模型。正因为技艺了得,27年间,黎老几乎“承包”了每一届花灯会的主题生肖花灯制作。
在农历狗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前往黎炳生的家探寻花灯制作技艺。在其家门前,一个巨大的坐姿狗态花灯骨架正在搭建,站在凳子上忙碌的是黎炳生的儿子黎达。“父亲年纪大了,这几年的花灯制作基本由我来动手。今年为了做好花灯,我特意买了一个狗的坐姿模型回来揣摩,重新画设计图。”黎达告诉记者,父亲尽管岁数大了,但制作花灯的手艺一直舍不得放下,相比市场上售卖的流水线生产花灯,父亲对手工花灯情有独钟,觉得手工制作的花灯更有人情味。
在菠萝岭社区,除了像黎炳生家族传承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人学习制作花灯。菠萝岭小学校长吴莉告诉记者,学校开设的校本课——民族手工艺课把老艺人请上讲台,给孩子们讲授花灯制作的技艺,让花灯制作技艺成为年青一代的集体手艺。
保存传统手工花灯
菠萝岭花灯制作技艺虽然有传承,但困扰花灯制作的最大问题是原材料。
菠萝岭社区党支部书记谢芳告诉记者,制作手工花灯需要一种特别的竹篾,以前在南宁市区还能买到,这几年只能到县城甚至乡下去寻找。“今年为了做花灯,我们找遍了南宁周边都没找到,于是社区工作人员和黎老一起去郊外找竹子,自己做竹篾,花了半年时间准备原料,这才把花灯给做起来。”谢芳说。
时间、物料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菠萝岭社区逐渐将传统花灯保存提上日程,有保存价值的花灯都被保存了下来。如,往年元宵花灯会上的大花灯展示后,会分成几部分保存在社区办公楼里,需要展示时再拼接起来。其他制作精美、结构牢固的小花灯则会拆掉花灯纸,来年元宵节再裱上新的花纸重新展示。部分小朋友制作的花灯在展示结束后,家长们会把花灯带回家做纪念。
为了更好地保存花灯,2017年,菠萝岭社区还专门建设了一个放置花灯的大棚。
花灯会将从“心”启程
菠萝岭元宵花灯会的连续举办,离不开江南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更得益于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和鼎力支持。
江南区宣传部副部长郭超前告诉记者,今年江南区菠萝岭元宵花灯将会根据需要,在举办地点、内容、形式等方面呈现新变化。往年菠萝岭元宵花灯会都在菠萝岭正街或石柱岭一路举行,元宵节晚上,以生肖为主题的千盏花灯同时亮起,灯光璀璨,流光溢彩。“江南区菠萝岭元宵花灯会非常受欢迎,每年都有近10万市民前来赏灯。今年,我们计划将花灯会举办地前移至场地宽阔、便于人车疏散的南建路与亭洪路交汇处的金砖茶城,让市民们能更好地欣赏花灯,感受江南区元宵节的‘平话味道’。”郭超前说。
江南区将赋予菠萝岭元宵花灯会更多的平话文化传统内涵。“平话文化涵盖了饮食、礼仪、岁时、品茗文化等领域,正月十五有吃元宵的传统,但元宵属于甜腻黏软、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和茶饮搭配不仅促消化,还寓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事事顺意。元宵节的茶饮,大多延续着喝新春茶的习俗,还有不少人喜欢享用糖茶,寓意生活甜蜜、平安喜乐、吉祥如意。”金砖茶城相关负责人黄忠贵介绍。
“江南区茶叶、茶商的拥有量占全市的80%左右,今年江南区计划把花灯文化、茶文化同元宵节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居民群众自发制作花灯原有乡土味道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节庆文化形式内容,让更多的市民感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花灯、茗茶、龙舟、山歌等传统节庆文化的魅力,以及油粽、梅菜扣肉、杨桃叉烧、左江鱼等地方美食的风味。”郭超前说。 (记者 阮晓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