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多举措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见成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横县通过抓培训、就业、产业、电商、党建、扶贫等关键环节,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造血”力度,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2018年16个村2655户9838人如期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培训到位 提升“造血”能力
为提升贫困群众特色劳务技能,向用工企业输送合格劳动力,横县加强岗前技能培训、劳动权利保护等服务。
采取“培训+招聘+岗位”模式,在各乡(镇)、村针对贫困户开设烹饪、维修、茉莉香包制作、月嫂等多项实用技能培训,其中544人通过育婴员培训考核并获得人社部门发放的《职业资格证书》。
举办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125期,现场培训指导266场次,发放资料3.7万份,培训农户3万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5000多人次,组织5000多人次收看收听种养殖技能网络大讲堂讲座,在县电视台开设《农村科技新视界》栏目。
全县选派32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围绕“3+1”产业项目,采取集中培训、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重点在贫困村举办培训102场,培训农户6031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850份。
抓就业转移到位 激发“造血”功能
为提高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横县建立劳务输出对接平台,开展劳务协作,促进全县贫困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举办各类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及进村入户动员等方式,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58人,扶持独立创业109人;创建扶贫车间2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21人,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2人。
优先聘请390多名贫困劳动力到新开发的乡村保洁员、护林员、清运员等多个公益性岗位转移就业,每月按时发放300—150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
积极鼓励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承接、领办、创办扶贫产业项目,吸纳贫困人口参与产业项目务工就业。目前68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成立的公司、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825户2966人,户均增收5470元。
抓特色产业到位 加快“造血”步伐
加大扶贫产业资金投入。2018年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放奖补资金1174.4375万元,扶持9634户贫困户发展优质稻14514.1亩,养殖家禽17.71万羽,种植中药材443.2亩等,持续激活“造血”能力,助推贫困户脱贫摘帽;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650万元,建设31个贫困村产业扶贫示范园,发展肉鸭、澳寒羊、田螺等14个养殖项目,三红蜜柚、吴茱萸、百香果等15个种植项目及2个桑蚕种养项目,覆盖带动贫困户2980户11533人,实现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达到3万元以上。
进一步推进“公司+农户+基地”合作,拉大增强扶贫产业链。促成广西立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与南乡镇大沙村、平马镇大茶村,广西春之森茶业有限公司与那阳镇政华村开展深度合作,如南乡镇大沙村(2017年脱贫村)村民合作社与广西立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合作,在大沙村投资600万元建设标准化桑园310亩,修建标准化小蚕室1间300平方米,修建大蚕饲养厂房5栋5000平方米,发展养蚕大户73户,年育蚕种1500张,饲养大蚕1500张,实现产值约310万元(亩产1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搭建农副产品展销平台。组织56个贫困村与4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产销对接会,促成产销对接。组织开展横县“青春助力脱贫攻坚”特色产品义卖展销爱心扶贫销售公益活动,销售额11000余元,筹集爱心扶贫助学金3300多元。
抓电商扶贫到位 创新“造血”模式
通过搭建党建电商服务体系、开展党建电商大培训、建立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组织电商创业大赛、创建电商扶贫创业示范基地和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以“党建+电商+产业+扶贫”模式,搭建农产品收购、销售等服务平台,拓宽扶贫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稳定增收。据统计,2018年该县培训22批次,培训人员3900人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个,组织电商大赛1次,创建扶贫创业示范基地40个。通过电商扶贫,带动30个贫困村1540名贫困人口就业,帮助贫困户销售扶贫产品收入达185.1万元,实现贫困户增收92.9万元,同比增加23.8万元。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