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青秀区: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发布时间: 2019-03-28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李 静 黄 琛 吴慧金 |责任编辑: 刘静
  谭伯愿在肉牛养殖场务工。 记者刘增璇  摄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基地。 记者刘增璇  摄

  “很开心,这些原来只能烧掉的甘蔗尾叶,卖给四野牧业公司后,一年能多挣上1000多元呢。”3月21日上午,在青秀区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基地,刚领到800多元甘蔗尾叶结算款的谭村村民谭伯森笑得合不拢嘴。

  自2015年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入驻以来,刘圩镇的农民不仅可以发展肉牛养殖,还能将农作物废弃秸秆销售给四野牧业公司实现增收。公司以每吨150元至450元的价格将秸秆收购后加工成饲料,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青秀区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加大贫困村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在刘圩镇,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进驻后,周边6个行政村参与到肉牛养殖产业中,其中3个贫困村通过这一产业成功脱贫摘帽。

  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在这里打工,不但有固定工资收入,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谭村村民李桂连在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基地从事保洁工作,月工资1800元。

  谭伯愿在四野牧业公司喂养肉牛,每个月有3000元收入,比起之前在家务农,现在的收入更高更稳定,“在这里打工还能学到养牛技术,这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

  青秀区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核心区以刘圩镇谭村为主中心,拓展辐射周边乡镇,主要开展肉牛繁育养殖、肉品深加工销售、牧草种植、非粮秸秆饲料及有机肥生产销售等,延伸产业为休闲旅游。

  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是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伍关宗介绍,杂交肉牛不仅品质好,产肉率也比本地传统牛高约17%,主要销往珠三角城市西餐厅。“企业效益好,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收入自然也高。”伍关宗说。

  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态肉牛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近年来,刘圩镇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途径拓展,不仅有土地租赁收入、委托经营分红、入股分红,还有就业收入、秸秆回收收入等。

  “以前农闲时常有人聚在村里小卖部打牌,现在不一样了,小卖部成了信息中心,大家聚在一起交流信息。”谭村党支部书记谭启盛说,家门口有了致富机会,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他们有的当焊工、有的开挖掘机、有的跑运输,高峰期有100多人在示范区工作。

  打造完整产业链带动农户致富

  在刘圩镇谭村,山坡上种植着1米多高的牧草,穿过牧草地,就是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现代化牛舍。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围绕“种养循环”经营理念,建成全循环的生态养殖链条,构建了农户主动收集、企业统一收购、政府监督管理的发展模式,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化肥污染,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目前,示范区每天从农户手上收购秸秆约30吨,每年产生效益600万元,周边村民主动把玉米秆、稻草、甘蔗叶、百香果皮等运过来销售。

  刘圩镇的肉牛养殖带动产业扶贫,形成了完整的肉牛产业链:牧草种植合作社、有机肥企业、肉品加工企业等近20家企业相继入驻,让村民的就业“有得选”且“有优选”。

  肉牛产业的发展,示范带动周边6个行政村(包括刘圩镇谭村、那里村、麓阳村、那床村、那度村,伶俐镇那樟村)融入其中,其中3个贫困村(刘圩镇那床村、那度村,伶俐镇那樟村)通过这一产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一条肉牛产业链,给村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和宜居的环境,村里的基础设施实现提档升级:周边村庄树木环绕,一座座独栋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目前,刘圩镇的肉牛屠宰加工基地正在筹划建设中,将为周边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下一步,当地将发展农牧休闲旅游业,同时在农户中培育善于标准化养殖的带头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记者 李 静 通讯员 黄 琛 吴慧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