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创新要素集聚突飞猛进 辐射带动效应与日俱增

发布时间: 2019-04-22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刘静

总书记的嘱托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时强调,开展区域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重在互利双赢。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建设创新示范基地,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务、有机的产业配套、先进的技术支撑,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已成为支撑南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源。

“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要素,扩大创新辐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推动产业不断升级。2016年7月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正式运营以来,其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不断显现。作为继滨海新区、雄安新区之后,北京中关村与外地合作重点打造的第三个科技园,2018年4月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持续导入了中关村的先进体制机制、优质创新资源,成为创新示范基地快速拓展壮大的又一里程碑。

创新创业要素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形成新三驾马车,为创新开足马力,前沿创新成果在南宁·中关村喷薄而出,已成为支撑南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源。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两周年之际,4月20日,2019创新中国行走进南宁——南宁·中关村协同创新合作交流会举行,国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诺安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20家重点企业签约入驻基地。

两年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愈加频繁,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成为南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基地(含相思湖区)入驻行业重点企业达80家,入孵创新企业达118家,更多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2018年7月24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区)揭牌运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供图)

时隔两年,温标堂依然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时,参观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演示后,问了他两个问题:产品成本多少?农民能否接受?

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捷佳润公司获得快速成长。图为公司董事长温标堂向记者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围绕这两个问题,温标堂带领团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加强与以色列的合作,将加工工厂搬到了广西,目前设备正在调试,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仅此一项,我们的设备成本将降低20%。我们还开拓了海外市场,在尼日利亚的沙漠中种出了甘蔗,当地人都觉得这是奇迹。”温标堂认为,企业能迅速实现突破得益于创新示范基地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示范基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加快聚集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创新小苗、小树茁壮成长的创新生态系统。

南宁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雁介绍,两年来,基地引进6名国家级高端人才,支持培育1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入驻企业主要负责人被聘为“广西八桂学者”,入驻企业南宁微软技术实践中心、中软教育、七三科技等与30余所高校合作,累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专业人才达6000多人。其中,广西富勒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全国优秀企业奖。

基地大力实施“高企+瞪羚”培育计划,累计培育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广西瞪羚企业;累计取得400余项知识产权,捷佳润、慧云信息先后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不断强化金融支撑,一批企业通过中关村平台获得超过1.98亿元融资。国际合作也日益频繁,以色列纳安丹吉公司与捷佳润合作开展“智能水肥一体化基地项目”正式落户高新区;慧云信息与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可穿戴智能传感设备以及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七三科技与阿曼、新加坡、老挝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在BIM人才培养、智慧旅游和智慧教育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创新合作空间不断拓宽

2019年4月20日,2019创新中国行走进南宁——南宁·中关村协同创新合作交流会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举行。图为南宁·中关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揭牌。(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供图)

为让更多创新小苗、小树加快成长为参天大树,对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南宁和北京中关村按照“一基地、一园区”的合作共识,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为更多创新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中关村在域外继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之后,重点打造的第三个科技园区。自2018年4月26日正式揭牌后,南宁高新区高起点规划,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推进科技园建设——

进一步明确科技园定位目标,通过对中关村运营模式的创新放大,汇聚创新资源,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企业。到2030年,将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科技门户、广西信息产业高地和南宁的智慧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南宁·中关村科技园主干道、部分一期规划路网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占地约156亩、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的南宁·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已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拟建设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将于2020年2月竣工。

目前,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已有的11个重点产业化项目正在开工建设;联东U谷·南宁高新生态科技谷、保福(北京)南宁智造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抓紧筹备落地。

创新主体快速成长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区)冠泰科技产品展示厅。

创新示范基地入驻企业在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中快速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多创新小苗、小树正加快成长为参天大树。

南宁冠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入驻创新示范基地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刘大伟说:“我们研发的是安防设备,尤其是像机场这类的公共安防,弥补国内空白。入驻后得到了业内的多方关注,今年我们将把产品推向市场。”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区)入驻企业广西卡迪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新产品的零部件进行焊接、组装和检验。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供图)

在创新示范基地同样得到飞速成长的还有广西卡迪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滕煜介绍,企业研发的汽车尾气排放后处理系统尿素喷射器和高空无人机重油喷射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借助中关村平台,我们为国内数十家主机厂匹配了柴油机国六排放标准解决方案,同时为国内数家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匹配了重油喷射解决方案,提高了无人机安全性能和续航能力。现在我们还和基地内的创新企业有合作意向,同时与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广西圣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无人机“天玑Ⅱ”落地生产并投入市场,各项业务逐步打开局面。“我们正在深耕广西农业和水运领域的无人机运用市场,将用我们的技术和大数据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副总经理傅瑞彬说。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产品展示。

基地入驻企业积极参与本地经济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东软集团(南宁)有限公司深耕广西医疗市场,与自治区人民医院等50多家本土医疗机构合作并取得成功。广西东华云数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广西广电网络升级建设工作,以及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等完结项目提供运维、升级等服务。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批组建自治区级“农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成功为28个省市1000多个园区提供智慧农业服务。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咪咐过闸”在南宁轨道交通用户量突破120万,同时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态无感识别系统开始试点应用……

在创新示范基地企业创新影响下,两年来,南宁高新技术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7年南宁高新技术企业为451家,2018年增至750家,同比增长67.4%,占全区比例为40.1%,继续领跑全区各地市。高新技术型企业已成为支撑南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此外,我市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公共服务需求,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各大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也积极参与其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两年来,我市新增区、市级院士工作站15个,自治区级众创空间5个、孵化器2家,市级众创空间12个;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南宁市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初步建成以南宁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各县区、开发区的“1+N”大孵化体系和“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的孵化链条……

科技创新,激起南宁发展“一江春水”。南宁科技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目前,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两年中,一个个创新想法成为现实生产力,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重大创新成果的转化对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最终集聚成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南宁迈向‘创新高地’。”市科技局局长梁展说,南宁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数字解码

●截至目前,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累计入驻重点企业达80家,入孵创新企业118家,入驻率达86%。

●目前,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已培育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广西瞪羚企业,累计取得400余项知识产权。

●南宁科技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2018年达到58%,对比2016年增长3%。

●2018年,我市围绕实施“科技创新八大重点任务”,聚集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科技专项,全年累计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48项,总投资7.82亿元,科技拨款9973.61万元。

●2018年,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99家、同比增长67.4%,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750家,同比增长66.3%,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全区比例为40.1%,比重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区各地市;全市共有29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占全区总量的32.71%;新增广西瞪羚企业6家。

●2018年南宁市专利申请量12112件,其中发明专利5157件、占全区25.41%,有效发明专利6986件、占全区33.09%、比上年增长19.7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9件,比上年增长18.42%。

爱国情 奋斗者

倍增计划点燃高新企业发展引擎

南宁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科技科科长邓军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和2018年,南宁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分别以29.5%、48.8%的速度快速增长。作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业务负责人,邓军对企业自主创新感触深刻。

邓军说,得益于近年来南宁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高新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南宁依托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2018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279家,占全市的37.2%。今后,邓军和同事们将继续大力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申报认定,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挖掘企业潜力、改善营商环境等方式抓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愿作广西民族医药发展的推动者

广西净雪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延坤

宋延坤最近忙着和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进行对接,很快双方共同研发的“蛭血通肠溶胶囊”就要投入临床使用,这是广西民族医药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我们从事金边蚂蟥养殖、水蛭素的提取和药用已经很长时间了,入驻基地后,企业的发展仿佛插上了翅膀。现在我们正在加快民族医药标准化生产及临床运用,促进民族医药实现技术出海。”宋延坤说。

尤为可喜的是,用公司所研发的高活性提取技术提取的水蛭素抗凝血酶含量高于国家药典469倍,高于地方药材标准34倍。公司生产的天然水蛭素干粉开始出口加拿大、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我们还通过中关村平台效应和马来西亚水蛭协会成功对接,未来我们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广西的民族医药也将在海外发光。”

宋延坤坦言,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里,企业不仅实现了“开花结果”,还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我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我们已经有更多的目标和计划正在抓紧实施,希望能早日成为广西民族医药发展的推动者。”

昂扬奋进、砥砺前行,不断攀登科研新高峰

广西安博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海鸿

南宁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涌现了一批领先国内外的科技成果,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设了一批引领科学发展的大科学装置和研究平台。潘海鸿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昂扬奋进、砥砺前行,作出应有贡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潘海鸿及其科研团队全力推动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南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改善了科研条件与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充分施展才能,不断攀上新的高峰。”潘海鸿表示,期待南宁科技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战略,这必将保障南宁科学技术更加快速健康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阮晓莹冯梓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潘浩摄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