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米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非遗文化接地气
市民在米粉博物馆里体验手工石磨米粉浆。记者程勇可摄
老友粉、干捞粉、生榨粉、酸粉、卤菜粉……每天一碗粉,南宁人的生活有滋有味。昨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宁米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在位于长湖路的粉之都米粉博物馆挂牌成立。
此次传承基地挂牌也开启了南宁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的序幕。全市将围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等主题,开展传承人面对面、非遗进校园、优秀传统制作技艺展示和体验等线下活动,以及非遗知识讲座等线上活动,搭建传统文化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了解米粉文化体验DIY乐趣
在中国,米粉制作技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米粉更是广西传统的、最受欢迎的风味美食之一。广西各地的米粉各有特色和风格,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广西米粉文化。其中,南宁米粉制作技艺于2019年列入南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走进新成立的南宁米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古色古香的展厅里摆放着不少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一则则历史小故事和翔实的文字说明,将广西米粉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展柜里以假乱真的米粉模具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在传承基地里,市民不仅可以了解到广西米粉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形成,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古代制粉过程,体会到米粉制作技艺的乐趣。“米粉方便快捷,种类也多,所以平时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吃粉。”当天前来参观的市民李女士以“无粉不欢”来形容自己对米粉的钟爱,并计划周末带孩子到传承基地参观体验。
传承基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南宁米粉历史悠久,米粉种类繁多,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和保护。”南宁米粉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亚松表示,南宁米粉作为一个非遗项目,应该在产业发展上起到“领头羊”作用,而做强做大米粉产业,更需要有扎实的文化支撑,今后传承基地将方便更多市民近距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工艺。
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是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方宁介绍,近两年来,南宁积极建设生产性非遗项目基地,并与扶贫、乡村振兴、旅游、研学等挂钩,促进强强联合,如壮族刺绣、壮族五色糯米饭、宾阳炮龙节、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武鸣柠檬鸭制作技艺等传承基地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南宁市还打造了集邕剧、粤剧静态与动态展示和传习、戏曲文化交流、展品展示修复、戏曲文化空间呈现等功能于一体的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邕剧)传承保护基地。同时依托歌圩文化,正在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壮族歌圩(南宁)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营造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文化生态。
非遗文化活动更亲民接地气
如今,南宁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已实现质的飞跃。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拥有非遗市级名录211项,自治区级名录139项,国家级名录7项;代表性传承人市级181名、自治区级77名、国家级5名。
非遗源自生活,发端民间,带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既要坚守情怀,又要广接地气,让非遗回归生活。在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南宁市便筹备了许多接地气的系列活动,如非遗进校园、传统制作技艺展示、非遗知识线上讲座等。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调研员白帮良表示,非遗的传承传播,尤其是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自豪感,而且能够提升文化自觉、建立广泛社会认同基础。
白帮良举例说,经过多年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经成为南宁市非遗宣传的名片,每次活动都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和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积极参与,社会反响热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宁市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线上“三月三”活动,使市民群众在家里、在线上也能过一个文化氛围浓厚、隆重又热烈的传统佳节。(记者陈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