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让人才源泉在强首府战略中充分奔涌
聚四方英才汇发展动力
让人才源泉在强首府战略中充分奔涌
2020年第八届“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举行。
南宁市于去年成功举办首届海内外桂籍杰出人才回乡共商邕城发展交流会。
2020年第三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北京站预赛现场。
我市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2020年南宁市创新创业项目投融资路演大赛为优胜者颁奖。
我市引进中国工程院欧阳平凯院士(左)携项目落地。
智汇南宁谋出彩,“求贤令”发揽英才。
今日,2020年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启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今年首次采取“线下+线上”方式,举办第三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外广西籍杰出人才回乡交流系列活动、第七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才来到绿城南宁创新创业,施展才华。
近年来,南宁市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先抓人才的理念,特别是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谋人才新策,强引才之举,出惠才实招,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打好“政策牌” 做优人才工作顶层设计
11月初,我市在五象新区试行的政府雇员选聘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经资格审查、综合测评等程序,我市从全国400多名报名人选中,确定了3个专员岗位人选予以公示,并随即启动开展第二批公开选聘工作。
探索开展政府雇员制,是我市今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人才资源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措施》中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优绩优酬”的方式,面向社会选聘现代金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制度创新、自贸区综合性工作等领域急需紧缺高端人才。
为深入推进强首府战略、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和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今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集聚人才资源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措施》《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南宁市地方金融人才建设实施方案》等人才新政。通过提出新的务实举措、提升已有政策激励力度、降低政策申请门槛等方式,对现有“1+6”人才政策进行升级完善,有力促进人才向首府南宁、五象新区集聚。
在推进政策创新的同时,狠抓政策落地。我市持续抓好“1+6”人才政策的落地见效,推动政策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政策实施两年来,市本级共发放人才资助或补贴奖励的有19个项目,举办各类人才活动14个,推动建设8类重大人才平台,惠及8万余名人才,充分展现我市广纳天下英才的诚意,有力助推首府经济社会“蛙跳式”发展。
今年8月26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谢伟受邀参加了在南宁举办的“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在现场详细了解了南宁市人才政策后,他激动地说:“人才政策干货满满、诚意满满,我对未来回南宁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打好“项目牌” 强化人才集聚“磁力场”
人才工作跟着“发展”走,才能提高人才服务发展、引领发展的精准度和贡献率。
大力实施“突破计划”“邕江计划”,就是我市紧扣强首府战略和自贸区发展需求,引育创新人才的一个缩影。
2019年,我市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在邕投资创办企业,并给予其100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喜结硕果,我市实现全职引进院士零的突破。
欧阳平凯院士携带落地的“食品加工废弃物高值转化技术研发及示范工程”项目,把污染的源头转变为生产原料的源头,为高附加值益生菌产品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路线。
今年9月,2019年度南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邕江计划”资助名单出炉。广西宁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EP12)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人才团队等23个人才(团队)获评为我市第二批“邕江计划”入选人才(团队),共获得3250万元资助。
“‘邕江计划’对引领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扶持资助,尤其优先支持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团队。”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南宁市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市精心打造的引进海(境)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
从2018年首次举办至今,海创大赛一步步走出国门,远赴英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宣传办赛,视野越来越广、规模力度越来越大。今年举办的第三届海创大赛,更是吸引了全球693个项目报名参赛,同比增长56.78%。大赛影响力和含金量不断增强,近年来共促成“AI智能机器人系统研发中心”等8个项目落户南宁。
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海创大赛参赛项目覆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能源材料化工四大产业领域,足见南宁市做大做强重点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的导向与决心。
打好“乡情牌” 用好桂籍人才资源
“只要家乡需要,我随时听从召唤,为家乡服务!”“我从事金属新材料行业,跟南宁新材料产业有很好的结合度,合作发展的空间很大,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把自己的激光器技术带回南宁落地。”
2019年9月10日,位于五象山庄的一个会议室里洋溢着一股暖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起峰等10位海内外桂籍杰出人才代表参加南宁市首届海内外桂籍杰出人才回乡共商邕城发展交流会,共叙家乡情谊,共谋发展大计。
交流会活动期间,共促成桂籍杰出人才与我市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协议2项、意向合作11项,提供专业咨询7项。通过这次活动,我市还建立了全区首个“在外广西籍人才库”。
“‘在外广西籍人才库’建库仅一年,收集到的在外广西籍人才信息就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这为南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提供了数据基础,更为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储备了丰富人才资源。”
今年,该项活动升格为自治区2020中国—东盟汇商聚智高峰论坛重点活动,于11月11日—13日在南宁举办。
除了举办桂籍杰出人才交流会,“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也是南宁市搭建的在外广西籍人才回乡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今年,我市将传统招聘会从“线下”搬到“线上”,创造性地举办了第八届“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当日吸引了超过14万人次参加,远远超过前七届线下举办活动累计参会数。活动举办后的短短两周内,有效简历投递数就达到了1455份,意向招聘数达306人,其中博士、硕士比例高达40%。
打好“平台牌” 着力提升“双创”活力
如何解决海外人才到南宁不了解市场、全职创业有顾虑、落地企业对接难等痛点、难点?
2019年8月,我市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区)探索建立的全区首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基地入驻项目10个,集聚了包括俄罗斯医学院院士在内的16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今年6月,该基地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近年来,我市大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的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场地,为人才的项目落地打造承接载体,为人才的资源对接营造交流空间,为人才的梦想实现搭建事业舞台。
引进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力合(南宁)创新中心等8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其中,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开发的生产线被列为工信部重大短板装备项目;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研究院开发的铝制轻量化白车身智能生产线投入量产。两年来,通过该类平台引进了9名持股创业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培育增强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新增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市属单位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28家。高水平推进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目前基地已入驻行业重点企业107家,入孵创新企业22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进一步增强。
优化完善人才金融支撑平台。设立总规模2亿元、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南宁市天使投资基金,着力解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初创期融资难的问题。发挥南宁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杠杆作用,为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人才团队和项目持续“供血”。截至今年10月,共对外投资16个项目2.0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77亿元。
打好“服务牌” 让人才更暖心更舒心
今年9月17日,持南宁市英才卡B卡的孙先生收到了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金额110万元。这是南宁市发放的第一笔高层次人才公积金贷款。相比商业贷款,孙先生共节约利息支出约5.8万元。
住房是人才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我市不断优化人才公租房配租条件、扩大购房补贴发放范围、加大高层次人才住房贷款支持力度,让人才感受到更多的温暖情意。截至目前,落实1335套高坡岭人才公寓分配入驻;在五象新区建成高层次金融人才公寓,一期384套已开放申请;今年年底前还将为48户市高层次人才家庭发放首次购房补贴940万元。
“创新先安心,创业先安居。此举让我们更有归属感。”这是众多人才的共同感受。
服务温暖人才,环境打动人才。我市着力整合各类资源优势,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才黏性。
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网上系统功能。网上系统建成至今,共受理高层次人才认定申报3061人;受理产业领域急需紧缺青年人才生活补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奖励、引才举荐“伯乐计划”等人才项目30多项,服务4500多人次。
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调整扩大博士、副高级以上职称和硕士、高级技师、中级职称生活补助发放范围,扎实做好产业领域急需紧缺青年人才生活补助发放工作。截至目前,已为691名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助1064万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放眼未来,南宁市将以更加优质的人才服务和发展环境,招全球之贤士,揽产业之精英,聚本土之人才,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推动南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记者/杨静、黄铮、杨梓晗 本版图片:由市委组织部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