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砥砺奋进逐梦前行 地铁牵引南宁驶向多彩未来

发布时间: 2020-11-24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尹海明 |责任编辑: 李鑫

2016年6月28日,南宁地铁1号线东段(火车东站—南湖站)开通试运营,大批市民前往体验地铁。图为当天12时许,南湖站购票区排起长龙。记者潘浩摄

2017年12月28日,市民排队搭乘南宁地铁2号线开出的第一趟地铁列车。记者梁枫摄

在南宁地铁4号线五象车辆段,以“八桂黄”为线路色的列车正在进行上线调试。记者叶子榕摄

南宁地铁4号线大沙田站特色蝴蝶形状通天窗引人关注。记者赖有光摄

2019年6月6日,南宁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南宁轨道交通从双线“换乘时代”正式升级为三线“网络框架”。图为地铁3号线总部基地站。记者潘浩摄

南宁地铁5号线将采用全自动驾驶智能运行新模式。记者赖有光摄

南宁地铁工作人员热情服务乘客。记者潘浩摄

地铁,承载着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梦想,它是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6年6月28日,南宁地铁1号线东段通车试运营,这是首府城市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宁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阔步迈入了“地铁时代”。 

2016年12月28日,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2017年12月28日,2号线开通试运营,实现“十字合龙、双线齐发”,南宁进入“换乘时代”。 

2019年6月6日,地铁3号线开通试运营,标志着南宁轨道交通从双线“换乘时代”升级为三线网络运营时代。 

2020年11月23日,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正式开通试运营,南宁地铁实现“四线齐发、八方通达”新格局,南宁轨道交通线网进一步织密。 

从零到一,伴随着城市发展的铿锵脚步,南宁地铁飞速发展,迈进了“网络化运营时代”。条条地铁,不仅筑就了绿城大地下的钢筋铁骨,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忆往昔 南宁驶向波澜壮阔的“地铁时代”

交通被喻为城市的经络血脉。经舒络活,血畅脉通,城市的肌体才能健康。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城市地铁,是全市人民多年的愿望。 

南宁地铁谋划开建的那几年,也是南宁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几年。 

为此,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南宁必须加快地铁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轨道交通网。 

南宁市最早于2002年提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设想。2005年8月,南宁正式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成立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为地铁建设吹响了号角。 

2000年到2004年,南宁市历经数次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新一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也随之启动。 

2006年,南宁委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2008年5月,《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式获得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复。依据线网规划,《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于2008年同期完成。 

2009年,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段——“大学经—明秀路口综合交通工程”主体土建工程正式开挖,同年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 

2010年7月,南宁城市轨道交通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2015年,《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5—2021年)》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南宁地铁1号线先后完成全线车站主体结构封顶、全线“洞通”、“热滑”、东段“轨通”、“电通”等工程;3、4号线开工建设。 

2011年起,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2号线东延线、5号线逐年开工建设,南宁驶向波澜壮阔的“地铁时代”。所有美好的未来,在这座城市的蓝图上愈见清晰。 

话今朝 突破中实现质的飞跃

南宁地铁建设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建设者解放思想、担当实干的拼搏精神,蕴藏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在1号线建设过程中,地铁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攻克最深基坑、四过最薄洞顶、鏖战最大风险源……把一个个工程难点变成工程亮点。 

在2号线的建设过程中,广大的建设者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穿过岩溶区、横渡邕江、下穿建筑……为2号线的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3号线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突破技术关隘:首次采用通道换乘,首次下穿运营地铁线路,建设南宁地铁最深、最长盾构隧道,安装广西之“最”——超大提升高度自动扶梯…… 

在4号线的建设中,建设者成功防控了盾构机在岩溶地区可能出现的“栽头”“陷落”及地表沉降过大等风险,顺利完成了岩溶强发育区盾构施工。同时,顺利穿越6座主要桥梁和3条河流(良凤江、良庆河、楞塘冲),啃下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块块“硬骨头”。 

南宁地铁的技术也在克难攻坚中实现质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专利技术14项、国家级奖项17项,2019年获AAA主体信用评级(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中唯一一家),涌现出一批自治区级、市级劳模,国家级工匠、能手等。企业获评“2018—2019年度广西优秀企业”,进入“2020年广西服务业企业50强”,为南宁、广西乃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及经验支持。 

成立应急救援抢险队,完善服务设施设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举措……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努力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为地铁的顺利开通打下坚实基础。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披荆斩棘。南宁地铁从无到有,使广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今,南宁地铁已开通运营线路4条,累计运营里程达108公里,整体线网换乘能力增强。2016年6月28日至2020年11月22日,南宁地铁1、2、3号线总客运量为7.65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21次,运行图兑现率99.99%,正点率99.99%。 

勇担当 开创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新局面

2008年12月,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14年1月20日更名为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南宁市地铁建设、运营、投融资和沿线资源开发等职责。随着地铁的扩容,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新月异,迅速成长。 

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开创绿色交通,打造百年地铁”的发展思路,秉承“高起点、创一流”的原则,以建设精品地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努力发展成为集地铁建设、运营、经营开发、地铁装备制造等多元化业务于一体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促进南宁经济社会繁荣与进步。 

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升级中砥砺前行,在深化改革中克难攻坚……如今,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按下“快进键”,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创了南宁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十百千”目标,即资产总额逼近1000亿元、规划期营收基本达到10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0亿元。固定资产在财政性投资中占比较大。对标2019年国家轨道交通行业绩效标准5大类28项指标,集团公司7项指标超过优秀值,3项超过良好值,6项超过平均值。 

轨道交通建设平稳有序。目前,南宁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公里数突破100公里大关,形成“四线齐发、八方通达”的网络骨架,初期运营前6次评审均获得最高等级评审结果。 

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安全运营1609天,第三方对运营满意度测评均超过86%且逐年提升,运营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45.68%。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负责结对帮扶7个村的扶贫工作全面完成,疫情防控工作扎实见效。 

党的建设高质量推进。集团公司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落实,推动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上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展未来 线网织就发展大蓝图

地铁承载无数梦想,南宁地铁建设未来可期。绿城已感受到轨道交通动脉跳动带来的澎湃力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至2021年,南宁市将完成两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形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约133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从“十”字形线网骨架逐渐转变为“井”字形放射网络,网络运营效益逐渐显现。 

未来,一张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条条延伸的地铁线路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线网,进而实现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犹如人体的血管从主城区延伸至城市的每一片区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力支撑南宁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随着地铁线网的织密,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动能正在集聚,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由单一模式向站城一体化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附属资源经营、混凝土销售等多种业务模式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集团公司积极响应自治区关于“三企入桂”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围绕轨道小镇、城市更新、智慧地铁、TOD理念等重点领域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乘风破浪,未来可期。到2025年末,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将全面提升,城市产业培育和服务生态圈构建全面推进,在“引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引领城市空间布局”“引领产城融合创城发展”“引领城市新生活”等“四个引领”上持续探索,努力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短评 

地铁建设为落实强首府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展轨道交通建设是南宁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首府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市民出行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的现实需要。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昨日,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开通试运营,将与已开通的1、2、3号线形成南宁地铁“四线齐发、八方通达”的新格局。 

这是首府南宁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又一大事和喜事,也是市委市政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真实写照。 

“四线齐发、八方通达”打造的是便捷的城市生活快线。地铁1、2、3号线通车至今,有效解决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问题,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增强了公共交通吸引力,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地铁4号线首通段开通试运营后,南宁地铁“四线齐发、八方通达”,这对我市加快公交都市建设,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和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开启首府公共交通新模式,大幅提升出行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线齐发、八方通达”展示的是一个崭新格局。交通兴,百业旺。地铁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南宁地铁双横牵东西,双纵联南北,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由地铁规划的方向引导城区人口的迁徙,为新城区带来活力,缓解老城区压力;由地铁前进方向带来市区概念的延展,可以促进城市加快发展,一批城市次中心或新的区域中心将逐步形成,不断优化城市未来发展格局。 

“四线齐发、八方通达”描绘的是一幅宏伟蓝图。南宁地铁的谋划不仅仅是一条线的谋划,也不仅仅是一张网的谋划,更是南宁明确城市功能,找准定位,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首府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谋划。根据规划,到2021年,南宁将建成5条地铁线路,形成133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不负新时代,实现新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扎实推进地铁5号线等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筑梦路上 扬帆起航 

——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建设综述

在市民的美好期盼中,南宁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昨日开通试运营,整座城市为之欢呼、为之骄傲。 

沿着这两条在地下蜿蜒穿行的轨道展望未来,人们会发现:地铁,正推动着南宁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独具魅力。 

这些地下线网的筑就,既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又有市民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更有地铁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严格施工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 

攻克多项技术难点

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建设历经多年,终于在2020年11月23日实现开通试运营。对施工者来说,这一切很不容易。 

在地铁4号线建设过程中,南宁地铁参建各方克难攻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顺利克服了复合地层盾构掘进控制、溶洞发育地区带压(常压)换刀等施工难点,实现了地铁周边建(构)筑物零风险、施工过程安全质量可控等目标。 

4号线五象岭站—玉象路站盾构区间长2.5公里,是南宁轨道交通已建和在建项目中最长盾构区间,由于区间长、地质硬,左、右线盾构机共开仓(换刀及检修)3次,更新刀具68把。建设者们通过安全质量动态化管理、盾构掘进姿态严格控制、掘进参数科学细化,顺利实现该区间双线贯通。 

4号线通源路站—大沙田站下穿良凤江,良庆大桥南—楞塘村站下穿楞塘冲、良庆河,最浅覆土厚度仅6米。由于水压大、流动强,盾构掘进过程中极易出现大强度的喷涌现象,给开仓换刀带来极大困难和风险。特别是总部基地站—飞龙路区间处于硅质岩层和暗河地段,刀具磨损严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些困难难不倒智慧坚韧的地铁建设者们。一点点掘进,一步步向前。此区间3次开仓抽水量共计30余万立方米,约为8个“水立方”泳池蓄水量,更换刀具共计76把,是全线更换刀具最多的区间。 

地铁4号线施工还完成了小净距下穿既有运营重载货运铁路隧道、顺利下穿市政桥梁等艰巨任务,各区间盾构在下穿桥梁前均对其结构、基础、地质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在穿越过程中严格控制掘进参数,24小时不间断监测,保证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量,有效控制了建筑物及地表沉降,顺利穿越。 

4号线两次在已建成盾构隧道上方进行风亭基坑开挖作业。因隧道上部土体卸载,成型隧道极有可能上浮超限,进而造成盾构管片开裂,影响结构安全。建设者们采取在隧道内堆载配重、加设内衬钢架和基坑分段开挖等措施,安全完成两座风亭施工,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 

2号线东延线是已开通的地铁2号线的延续,建设难点在于与既有2号线的衔接,需要土建、轨道、通信等数十个专业接口完全吻合,调试运行时也不能影响既有线路的运营。作为南宁地铁首条延长线,其建设为后续延长线路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南宁地铁还在总结1、2、3号线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BIM技术及装配化工艺在4号线及2号线东延线的广泛应用,践行了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四化一绿”管理理念,为两工程争创精品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4号线和2号线东延线均利用BIM技术,对施工设计图进行虚拟建造,避免了设计错漏碰撞。其中,风管、冷水机房、消防泵房等通过BIM技术进行1∶1建模,实现精准下料和工厂化加工构配件,实现装配式安装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耗材率,减少了现场声、光、灰尘污染和建筑垃圾。 

IBM技术是无人驾驶技术,此项技术也将首次运用到南宁地铁5号线建设。如今,地铁5号线首列全自动驾驶列车已在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那洪车辆基地卸车交付。地铁5号线将采用全自动驾驶智能运行新模式,开通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运营的全自动驾驶B型车地铁线,南宁地铁即将迈入全自动驾驶时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是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奉献与坚守、责任与力量,让南宁迎来这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实现高质量高标准运营

为确保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顺利初期运营,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还在前期筹备、安全保障、客运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 

根据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工程进度及设备系统联调情况,南宁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开展了综合联调及约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工作,检验各岗位人员协作、运营组织及各类设备的运作情况,检验各系统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运营要求。期间,穿插开展新线应急演练,为全线高质量、高标准开通试运营做足准备。 

安全运营是轨道交通的“生命线”,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建立了完善的运营应急预案体系。运营分公司成立了供电、车辆、机电、工建、自动化、信号、通信等专业应急救援抢险队,并协同南宁市公安局地铁公交分局,在每个站点配备安保值勤人员,负责维护各站点内的治安秩序,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在客运服务方面,4号线首通段的16个车站、2号线东延线的5个车站均是“配齐”车站,设有客服中心、无障碍电梯、便民医药箱、预约服务卡等设施设备和个性化服务举措,预留了母婴室,为乘客提供舒适快捷的乘车体验。 

“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正式开通试运营,南宁地铁迎来双横双纵‘井’字形运营格局,市民出行更加便利,客流量也将实现阶梯式增长。”南宁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