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强化兜底保障 筑牢民生网底
强化兜底保障筑牢民生网底
——市民政局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注入动力
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为孤残儿童上安全教育课。
2019年7月10日,南宁市民政局领导到武鸣区入户调查强基础补短板工作。
江南区二桥西社区“逢四说事”代表委员议政日活动。
南宁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举行“魅力夕阳展风采”社会团队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安全感。
五年来,南宁市民政局通过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购买服务、城乡社区协商、孵化社区公益组织等现代化手段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注入动力。五年来,南宁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配套的民政管理能力也逐年提升,各项工作指标均处于全区前列。
织牢民生 兜底保障安全网
39岁的韦茂成是宾阳县陈平镇高田社区居民,精神二级残疾的他与母亲共同享受A档低保。2019年,其母亲去世后,他面临着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难题。县民政局及时将他转为特困人员,安排到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应救尽救、应养尽养是特困人员救助的工作目标,2016年至2020年11月,南宁市发放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14.48万户次,118.23万人次,6.74亿元。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16年至2020年,先后4次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79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500元/人·年。先后5次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截至2020年6月,南宁市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水平达494元,较“十二五”末增长66.9%;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达288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26.8%。
南宁市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印发《南宁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兜底保障“五个一批”政策,指导各县(区、开发区)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有效发挥农村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20年11月,我市农村低保对象2247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9767人,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农村低保总人口的62.2%。
对因遭遇意外生活陷入临时困境的人群的救助也更加精准和高效。
“本来很担心医疗费用没着落,没想到这么快就获得救助,缓解了困难。”市民吴先生致电南宁市武鸣区民政局,感谢民政部门为他朋友提供的援助。原来,吴先生的朋友因故暂时陷入困境,并且由于未在居住地缴纳医疗保险,导致医疗费无法报销,生活与就医陷入困境。在向民政部门求助后,民政部门及时为其发放7500元临时救助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为提高临时救助审批时效,南宁市将救助金额在5000元(含)以下的临时救助申请下放乡镇(街道)直接审批;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不低于2万元标准设立临时救助备用金,保障紧急救助支出需要,切实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的制度效用。
据悉,2016年至2020年6月,南宁市发放临时救助1.91万人次,3764.22万元。为了方便群众申请救助,南宁市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上申请平台,群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自主提交低保和临时救助申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即可申请救助。
“要尽锐出战、善作善成,切实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高质量完成兜底保障各项任务。”南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菊如表示。
健全治理体系 夯实基层政权
江南区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曾经问题重重:邻里之间小摩擦激发成大矛盾、居民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社区居民对此怨声载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社区推行“逢四说事”制度:每月逢4日、14日、24日,大家来说事。“逢四说事会”由若干名说事员组成,说事员由居民代表会议推荐产生,主要从热心社区工作、熟悉社区情况的社区党员干部、社区片警、廉洁监督员、网格员代表、邻里楼栋长、文艺队骨干、社区物业管理代表等人员中产生。说事员负责收集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汇集整理成议题后提交“逢四说事会”审议。
通过推行“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居民群众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一些社区从过去的“纠纷多、矛盾多、怨气多”变成现在的“歌舞多、笑声多、谦让多”。2018年底,“逢四说事”入选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社区试点、城乡社区协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村务监督委员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城乡社区治理领域政策文件,为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文件出台后,城乡社区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2016年以来,南宁市本级共投入资金8788万元,改善556个村(社区)服务用房条件;投入24835万元设立村、社区惠民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民生设施维修、特困群体帮扶、居民文体和公益活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民生问题。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安排资金800万元实施72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共投入资金2330.93万元开展106个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服务项目,共计38家社会组织进驻城乡社区开展服务。面向社会公开报名、设立“老友议事会”,是南宁市社区议事制度的一项创举,其在推进旧城改造工作中功不可没。南宁市老旧小区共有911个,大多数没有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小区居民如何发动、改造意愿怎么征集、后续维修资金怎么归集使用、施工过程谁来监督等,都是改造工作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老友议事会”积极协调,改造意见统一难、改造费用收缴难、改造后期维护难等问题得到快速解决。目前“老友议事会”模式正在南宁市推广。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圆满完成2017年“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南宁市1769个村(社区)“两委”共选举产生“两委”干部19428名。扎实推进南宁市2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单独成立社区7个。此外,村、社区基层工作的薪酬待遇也得到明显提升。
完善设施 实现特殊群体福利适度普惠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养老模式,大力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养老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针对养老机构不足的现状,我市本级采用PPP模式投资4.9亿元建设的拥有2000张床位的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一期投入试运营,南宁市社会福利院提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建成10个300—500张床位的公办示范性养老福利机构;投入5000万元对8个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进行提升改造,布局农村日间照料项目建设,建成440个农村幸福院。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地养老产业是增加养老机构的重要手段。目前南宁已建成太和·自在城等一批重大健康养老产业项目。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养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南宁市50%以上的公办福利机构实行公建民营。
继成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城市之后,南宁市又成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我市养老模式不断优化。
在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当基地内老人病情发生变化达到住院标准时则转为“医”模式,病情稳定后办理出院转为“养”模式,这种无缝转换,为老人开辟了就医养护的便捷通道。目前,南宁市有30所医疗、养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市县区15家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南宁市共有23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此外,我市还投入900万元以购买服务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孤儿及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和保护体系建设,实现特殊群体福利适度普惠。
2020年,南宁市将孤儿提标纳入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从7月1日起,南宁市集中供养和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和1000元,孤儿保障标准和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与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保障孤儿860人,发放孤儿保障金671万元。全面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及时提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截至目前,向南宁市107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保障金283万元,保障了困境儿童基本生活。
规范区划地名管理 倡导婚丧嫁娶新风
行政区划管理是一项涉及国家政治格局和影响地方建设管理大局的基础性工作,对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加强行政区划管理,“十三五”期间,南宁市民政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完成邕宁区中和乡、横县平朗乡和马山乡3个乡撤乡设镇,以及对部分县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评估论证。积极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和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完成南宁市与周边来宾、河池、百色、崇左、防城港、钦州、贵港等7市全长689公里的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联合检查和市内12个县区20条共1117.03公里县界的联合检查。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民政局加强地名命名研究和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并全面完成南宁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查清南宁市地名99092个,建立南宁市地名地址库系统。对南宁市“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开展清理整治。部署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建立《南宁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编撰《南宁市地名图集》和《南宁市城区地名录》,完成城区384条新建扩建道路、5座桥梁、4座立交桥、40座地铁站命名,新设置城区路名标志牌777个,设置地名标志牌2839个。
随着城市不断扩容,人口不断增多,殡葬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满足群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完成市殡仪馆13台火化炉改造,市殡仪馆殡仪服务区改建二期工程基本完工,马岭公益性公墓第一期工程完工。此外,殡葬业移风易俗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我市每年举办公益花坛葬安葬仪式,目前已安葬骨灰990具。
婚姻登记方面,南宁市重点在婚姻服务方面下功夫。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服务婚姻咨询对象1650人次。2016年至2020年11月,南宁市共办理结婚登记24.4829万对,离婚登记8.7433万对,合格率均达到100%。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展望“十四五”,南宁市民政局将继续当好人民群众社会事务的“管家婆”角色。“我们将在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南宁市的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黄菊如如是说。
改革创新 打造优质社会组织品牌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达10%,目前社会组织总数4900多家,持续居全区首位。如何有效管理社会组织,打造优质社会组织品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南宁市民政局积极改革创新,受到了广大社会组织的一致肯定。
南宁浦北商会筹备组发起人苏德祯表示,原打算在南宁城区登记成立商会,但得知我市改革异地商会登记审批制度的消息后,转为筹备成立南宁浦北商会。他表示,审批登记制度的改革对商会做大做强,以及更好地服务在南宁的会员企业都有极大的便利。
为满足县区异地商会在市级登记成立商会、抱团发展的强烈需求,市民政局联合市行政审批局、市工商联制定印发《关于规范异地商会登记工作的通知》,改变县区异地商会只能在县区登记的做法,允许其到市级审批机关登记,成为全区首个突破异地商会“区划对等原则”登记模式的城市。
社会组织多了,积极引导其做大并培育品牌,是南宁市民政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南宁市民政局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截至2020年南宁市共有166家社会组织参评,评出5A等级56家、4A等级62家、3A等级47家、2A等级1家。
品牌社会组织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为社会积极贡献了力量。
以南宁广州商会为例,2016年以来,该商会积极投身我市脱贫攻坚战,累计为我市捐款捐物达300多万元,其中2017年由商会会长出资100万元为上林县白圩镇卢村修建了一座通往外界的桥梁;2019年商会又组织会员企业到马山县参加“共筑梦想·爱在马山”扶贫公益晚会,为马山县脱贫攻坚工作捐赠共计207万元款物。据了解,自2016年部署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南宁市累计有1000多家社会组织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参与脱贫工作覆盖南宁市260多个贫困村,累计投入物资2000多万元,直接受益贫困人口6万多人,成为首府脱贫攻坚战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