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0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自主研发23座全铝轻量化纯电动旅游观光车。
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首套国产自主高端高精铝合金中厚板辊底炉。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
12月29日,市科技局召开2020年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强创新”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就我市强创新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工作亮点进行通报。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南宁强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强首府战略强创新年度各项任务目标,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的思路,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环境优化及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了我市科技强市的建设进程。
南宁·中关村示范溢出效应进一步增强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作为南宁与北京中关村两地协同创新的样板,不断吸引更多高新企业进驻,基地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企业市场全面开拓,产业发展持续加快,示范溢出效应进一步增强,更多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截至目前,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已引进培育339家高科技企业,累计取得650余项知识产权。新增瑞声科技等28家行业重点企业,累计入驻达112家,新入孵创新企业85家,创新企业共达227家。
同时,通过南宁·中关村投融资平台累计为企业提供4.5亿元融资服务。入驻企业的26个项目,获得各级各部门支持经费3500万元。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已经引进浪潮集团等17个产业化项目,新引进上海欣巴自动化科技公司等10个高科技项目。
据统计,2020年1至11月,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企业营业收入达73亿元,预计本年度南宁·中关村入驻企业整体营收将达100亿元,综合税收达2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把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结出累累硕果。
从环保型黄金选矿技术产品研发,到农业AI领域技术推广,再到首套国产自主高端高精铝合金中厚板辊底炉点火热试车,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踊跃前行,企业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今年以来,我们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市科技局局长梁展说,通过建立完善服务中小企业长效机制,持续实施南宁市中小企业服务提升工程行动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再倍增计划及制定《南宁市培育瞪羚企业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举措,我市有效推动了创新型产业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统计,今年我市新增瞪羚企业31家,全市瞪羚企业保有量达37家,占全区34.58%;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53家,全区占比32.46%;新增广西梯度有限公司1家自治区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为全区首批3家入库企业之一;高新技术企业预计保有量超过1100家,占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区首位。
创新创业平台高质量发展
南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又是科技创新工作实现突破的基础。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摸清科技创新平台“家底”,找准创新平台发展痛点,明晰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合理布局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完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布局规划,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高水平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亚楠说,今年全市共新增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31个,占全区33.33%。
同时,有11家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占该批次全区总数的73.33%,累计建设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14家;新增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南宁市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增自治区级众创空间6家。
此外,我市还打造了广西首家“飞地孵化器”,在深圳建设的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启动,5家企业签订意向入驻协议。同时,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南宁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三大空间载体建设加快推进,13家企业签订入驻孵化器协议。
加快集聚科技人才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加快搭建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力度,高层次科技人才呈现加速集聚态势,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据统计,2020年市选拔资助40岁以下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4名,2018年和2019年选拔培育的35名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有15人通过市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引进培育58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总数累计达189个。
同时,成功举办了2020年第三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持续打造海(境)外人才引进平台,在英国、美国等8个国家和我国5个城市设立大赛推广站,共有693个参赛项目报名,同比增长56.78%,累计16万人次进行线上观看,15个获奖项目意向落地南宁。
此外,我市建立了广西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中国科协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20个城市(园区)之一,引进东盟跨境电商5个项目入驻,引进海外人才16人。同时,优化外国人才引进服务,落实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等政策。
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加快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统筹推进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大校大院大所与我市企业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推进已建各类研发平台争创国家级、省级,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力推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引进建设工作。”王亚楠说,目前,全市已引进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院所参与组建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12家,重点服务我市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
据了解,研究机构重点聚焦知名高校、国内外高层次研发团队,依托平台招引人才,目前已引进参股创办企业的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国家级顶尖人才15名。落地的研究机构在我市组建了研发团队,并聘请多名行业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为技术研发提出意见。
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在研项目获批首个“国家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首台套铝合金型材辊底炉、首台套铝合金板材辊底炉项目于2019年、2020年先后成功点火运行……各研究机构聚焦行业内重大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打通创新链。据了解,我市有5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共计实施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拥有知识产权28项,服务企业数量23家,与8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此外,研究机构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功能不断完善平台载体作用,打造了多种类型科创平台:南宁华数设计院已获批认定为南宁市轻量化电动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南宁市人才小高地。沈阳化工大学南宁研究院获批组建南宁市就业见习基地。3家研究机构获批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广西节能环保研究院成功入选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加盟专业所。
不断提升全市创新能力水平
“下一步,南宁强创新工作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在建平台、强主体、活机制、聚人才、促合作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全市创新能力水平。”梁展表示,2021年将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助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300家,瞪羚企业认定累计达40家;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5家,新增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3个,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同时,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合理布局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并创新科技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科研人员、政府性基金和平台、社会资本等多方出资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配合自治区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推进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在知名高校院所或科技人才集中的海内外发达城市设立“人才飞地”,依托当地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南宁市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南宁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外,还要科学制定南宁“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和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项目,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或突破性技术,力争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30人(个),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院士级别、准院士级别顶尖科技人才到南宁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