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我市全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创新发展
我市在一系列民族节庆活动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图为游客在南宁园博园体验抛绣球。(资料图片)记者潘浩摄
长期以来,我市把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高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度抓紧抓实,全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创新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民族体育活动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我市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主要特色和亮点。
近年来,我市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建设,每年都将各项目纳入健身活动,并在经费、场地、设施、器材、训练、比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截至2020年末,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37平方米。
我市在“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中融入百人抛绣球、斗竹马、跳竹竿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为增强机关干部的民族团结意识,从2011年起我市举行市直机关民族团结健身运动会,如今该运动会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互相沟通、加深了解、促进友谊、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坚持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养项目人才的有效方式。每4年举办一届的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交流大舞台。今年11月,南宁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上林县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文化瑰宝将再次展现迷人魅力。
活动搭台旅游唱戏促挖掘和传承
南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坚持以文化引领、节庆活动搭台、旅游唱戏为发展方向,积极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品牌文化、体育健身文化和休闲文化,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绿城得到了更好的挖掘和传承。
我市还结合“壮族三月三”“二月二龙抬头”等民族节庆活动,举行板鞋竞技、龙狮舞、抛绣球、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地游客参与到其中,推动了民族文化、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更具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文化生态旅游新兴业态,形成旅游与体育、娱乐、餐饮、文化等融合的产业体系。马山县提出了“体育+旅游”的扶贫模式,弄拉景区实现了从乡村旅游景区到体育基地的转型。此外,马山县乔老河片区休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上榜“2020年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沿线的小都百屯、三甲屯、古朗屯等村屯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振兴。
民族体育进校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传承文化,我市将民族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积极推动民族体育进校园工作,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武术操、竹竿舞、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掷沙包、抛绣球、板鞋、高脚马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进入我市校园,其中南宁市第四十一中学、武鸣民族中学、沛鸿民族中学、新兴民族学校等学校相关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2006年开始,我市将抛绣球、踢毽子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中考科目。此外,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连续举办了12届,每届均有近2000名学生参与。民族体育进校园,提升了学生对民族体育的认同感和参与率,让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学校育德、益智、强志、健体、养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