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响党的好政策——美丽的南方见证广西土改工作成功
“美丽南方,相逢总难忘,美丽南方,流连好时光……”歌中歌颂的美丽南方,最早出自广西当代著名作家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该书描写的是贫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封建地主阶级展开的英勇斗争,在上世纪50年代面世之后,销量高达26万册。创作这本书时,陆地正在南宁市进行土改工作,创作灵感和背景正是来源于现在的江南区江西镇麻子畲坡和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忠良村。
不畏艰苦
驻村开展土改工作
麻子畲坡是位于南昆铁路附近的小村庄,村里绿树掩映,环境幽静,村前是一大片竹林,房前屋后种植龙眼、黄皮、乌榄等,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村里一片齐整的青砖瓦屋前,竖立着“广西省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团团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开始了第三次土地改革。为了将土改工作全面铺开,中共中央从北京、上海等征调了大批知识分子奔赴边远地区,支援土地改革工作和新中国建设。广西的土改工作发生在第三次土地改革时期,自1950年10月开始,历时三年半。
1952年的一天,麻子畲坡的邕江小码头迎来了100多人组成的广西省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团,成员多为中国文化、教育、理论界的名人,有土改工作团副团长田汉及其夫人安娥,后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艾青,学贯中西的外交家唐明照,与齐白石、李苦禅齐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以及数名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陆地则时任土改工作团的联络员。
这些知识分子平易近人,与村民同吃同住,还经常帮忙做农活。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在土改方面无经验可循,但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关系,知识分子们超预期地完成了土改工作,也和村民建立了毕生的友谊。“田汉就住在我家,他们都是文化人,不过都没有架子,和我们同吃同住。田汉经常早出晚归,回来后常常带来饭菜分给我们吃。他很喜欢吃玉米粥,时不时用干饭和我们换粥吃。他们那时写了不少文章,也画过宣传画,画得很通俗,连我们这些没读过书的人都看得懂。”说起这段往事,麻子畲坡村民覃德清很是激动。
扎根人民
土改工作获得成功
位于忠良村的土改文化展示馆,是由土改工作团曾驻扎过的村居改建而成,现存放有大量土改珍贵资料。西乡塘区石埠街道旅游办主任、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首席讲师黄兆明介绍道:“土改初期,农民思想觉悟还没提升,加上地主势力的阻挠,土改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这段历史我们很多人都只是听老一辈人讲过,现在通过展示馆里面的照片,并结合当时的一些历史场景,人们才能理解当时的困难情景。”
面对困难,土改工作团成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组之间经常沟通交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大家在白天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晚上开会总结。
很快,发挥各自特长、扎根人民,成为推进土改工作的突破口之一。据资料记载,在工作中,这些土改工作团成员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发挥各自特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土改。
作为土改团副团长的田汉组织青年剧团在老口(今西乡塘区老口村)一带演出自己创作的以当地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农民见青天》,他针对当地农民爱唱平话山歌的特点,把土改政策的内容编成山歌,让老百姓传唱。画家李可染则用画笔在村屋的墙壁画上有关土改政策、揭露封建剥削反动本质的宣传画,还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几位教授一起指导广西土改工作展览,以连环画配诗的形式宣传广西土改取得的伟大胜利。艾青是工作团一中队副队长,他到智信(今江南区智信村)等地检查土改工作,并写出了有分量的“智信村土地改革检查报告”。该报告登载在1952年4月3日《广西日报》头版,后收集在广西省人民政府土委会编印的《土地改革重要文选》中,文章开头有编者按“艾青同志对智信村土地改革工作的检查报告,很值得各地同志们细读。”此外,艾青还被聘为广西土地改革展览会的顾问。
如今,在麻子畲坡广西省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团团址的墙壁上,仍旧保留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字样,这是土改工作获得成功的最好注释。
牢记历史
不忘服务群众初心
记者在忠良村的土改文化展示馆采访时,广西人民出版社第二党支部正在馆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看着文化墙上的历史照片,党员们深有感触:“以前对于土改工作只是从书中了解到,今天,馆里的一张张真实照片和文书资料展现的当时土改的场景,让我们更能体会当年开展革命工作的艰辛。当下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干不好工作。”
如今,土改文化展示馆已成为忠良村一处历史文化景点,许多开展党建工作的团体都会选择到此参观学习,以革命前辈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激励年青一代。
“除了土改文化展示馆,我们还计划重修橄榄林天然会场。按照当时史料记载,土改工作团就是在橄榄林下开展工作、开大会向群众宣传方针政策。此外,陆地住过的老房子,我们会在修整后对外开放,让年轻人通过参观旧居重温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史。”黄兆明说。
目前,对于广西省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团团址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展。江南区积极挖掘和保护麻子畲坡的文化资源,已开展团址修缮工程,并正在建设麻子畲坡“美丽南方·文化名人旧居博物馆”,以及进行全国文艺创作基地的申报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