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锻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市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南宁市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图为博世科智能环保装备生产线。记者潘浩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要素聚集、强化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着力,全面推进“强创新”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新增广西新型研发机构11家、新增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248家高新技术企业……我市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培育创新主体 激发创新活力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我市企业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多年来,我们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造纸行业中的‘卡脖子’问题,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王双飞表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广西和南宁市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让科研团队能集中精力去做产业化成果的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2009年至今,南宁市给予“博世科”科技项目立项23项,财政科技经费资助1140万元,给予“博世科”青年人才和国外人才项目3项,经费资助85万元,并大力支持和服务“博世科”建设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西工业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在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队伍上,南宁市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级培育体系,以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近期公布的广西2021年第一批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中,我市有248家企业获备案,数量居全区首位。”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统筹项目、人才、资本、平台等创新资源,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为支撑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筑平台搭载体 加快人才集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全力引进培育海外优秀人才,积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倾力打造集聚人才的“强磁场”。
广西智洁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启迪之星(南宁)一带一路孵化基地的一家科技企业,致力于二氧化氯民用化综合应用及相关产品开发。“今年以来,随着一道道技术难关的攻克,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小批量生产,为工程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司产品经理薛伟伟说,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为打破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科研攻关团队正齐心协力稳步推进研发工作,力争让更多科研产品早日进入应用阶段。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产教融合基地、桂林理工大学南宁产教融合基地两家机构已引进科研团队13个,培养研究生203人,引进和孵化企业21家,申请发明专利22件。引进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23个获奖项目落地发展,其中5个项目获得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资助。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创新链延伸人才链,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海外高端人才“百人计划”等人才计划,依托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大对顶尖级、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建设创新平台 强化科技支撑
我市加快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南宁·中关村由“一基地”拓展为“一基地、一园区、一中心、一飞地”,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不断显现。以南宁·中关村为起点,我市引进培育更多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创新平台。
今年11月,2021年获认定的广西新型研发机构公布,我市11家新型研发机构上榜,数量位居全区第一。至此,我市广西新型研发机构拥有量达28家,在全区占比60.87%,为全区首位。为加强协同创新,我市还出台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布局组建15家左右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实现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重点开发区和城区全覆盖。
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下一步,我市将聚焦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科技创新“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高质量推进强首府战略,结合实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桥梁,推进“强主体、建平台、活机制、聚人才、促合作”,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首府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塑造首府南宁发展新优势,为推动南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