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山风景区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展上,老师通过显微镜放大植物细胞结构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植物
青秀山系列科普活动夜观——小刘老师带着小记者一起寻找夜里的“精灵”。本文图片均由青秀山风景区供图
近年来,青秀山风景区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改善南宁城市生态环境,通过不断提升社会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努力打造成为南宁市面向市民游客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普及的窗口。近期,中国科协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决定命名青秀山风景区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完善公共科普服务功能区域
2019年,南宁市政府决定将青秀山风景区、南宁园博园、五象岭森林公园进行整合,打造南宁植物园。植物园是市民获取植物知识的重要场所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的基础平台,截至2022年3月底,青秀山风景区建成苏铁园、雨林大观、兰园等13个室外科普植物专类园,为开展科普公共服务提供了开阔的室外场所;建成科普展示中心、门区生态大讲堂、压花科普驿站以及国际兰花展示馆等室内科普场所约2万平方米;共收集有7600多种花卉树木,形成规模的城市热带、亚热带植物群落。
青秀山风景区自2017年开始推广科普研学工作,截至2022年3月底,组织开展科普活动770余场,参与科普教育活动学生人数超过300万人,到景区开展研学活动人数达15万人。
建设形式多样的科普展教设施
为增加科普科研的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青秀山风景区完善生态环境科技互动科普设备,打造可观看广西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片、植物科学影片的4D影院。在景区内的竹廉文化展示馆采用实物与VR虚拟技术、AR、体感游戏相结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市民游客体验虚拟动画、AR拍照、廉政教育体感游戏等项目。
青秀山风景区结合专类园科普等需求,设置安装多样化的植物名牌、生态科普知识板等科普标识标牌约1万块,形成比较完善且有特色的科普标识系统,让市民游客在没有科普员讲解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学到知识。
打造能力扎实的科普讲师团队
青秀山风景区打造了一支拥有59名科普讲师、60余名科普志愿者的科普教育工作人员队伍,提供优质的科普教育服务。通过开展各类型的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促进市民游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特别是培养青少年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开展植物科普进校园、送课下乡等公益活动,增强市民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动植物的思想意识。
其中,“青秀山自然课堂”植物认知和压花科普课程、“探秘兰花小心机”线路分别获得广西“十佳文博研学课程”和“优秀文博研学线路”荣誉,“青秀山自然课堂”植物认知和压花科普课程荣获由国家林草局颁发的第九届梁希科普奖优秀活动称号。截至今年3月底,“植物科普进校园”活动先后在南宁三中、桂雅路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7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1159场植物科普讲座,受益学生约1.2万人;青秀山风景区将精准扶贫与科普教育相结合,“送课下乡”活动已开展讲座13场,涵盖贫困村学生800余人。
■青秀山科普研学活动报名贴士
适合年龄 中小学
承接对象 班级、年级、全校学生
微信预约 18978996691;青秀山自然课堂
预约时间 8:00—12:00、15:00—18:00(工作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