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马山县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1-17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马山县加方乡初级中学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表演壮族“打扁担”。记者 宾艺苑 摄

2017年获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以来,马山县按照“优化布局,统筹管理,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了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步伐。

行走在马山青山绿水间,学校成了美丽的风景线,百姓感受到了优质教育奔腾向前的“加速度”。马山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攀岩进校园推广示范县,是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优秀项目县”,自治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创新实验区,南宁市“国培计划”自主选学模式改革试点县。

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发展

“2017年以来,全县投入3.78亿元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城乡教育环境,千方百计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异,有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常态化发展。”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蓝吉录说。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五年来,马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重教为先、兴教为本”的发展理念,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促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马山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承诺——

2017年以来,全县投入3.78亿元,实施教育基建项目130个,涉及学校88所,总建筑面积17.11万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146间,新增学位9850个,新建、改扩建体育运动场地52317平方米。

“2022年以来,统筹安排教育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优质均衡工作补短板项目。”马山县教育局局长韦才煌说。

近年来,马山县为解决城镇中小学校场所狭小、校舍紧张、学位不足等问题,在新建马山电白小学、马山岭南中学、马山福田幼儿园投入使用后,2022年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新一轮城镇学校(园)布局规划,全县学校布局合理,学生全面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美丽校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暖心注脚”。

强化师资队伍保障教育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该县副县长陈圆圆表示。

五年来,马山县委、县政府以均衡和优质为发力点,为推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实施教师增量计划,通过双选、公开招聘、特岗、全科生安置、错峰自主招聘等方式,招录教师827名,安置定向培养师范生156人,教师结构不断优化。

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注重老带新、强扶弱,全县安排支教走教教师301名、轮岗交流教师459名,推动教师均衡配置。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引入社会资金设立“祥梦园丁”奖,职称评定倾斜,鼓励教师扎根乡村一线;投入1953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224套,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

实施培优强技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和专业技能。成立广西第一家“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中心,实施“516”人才培养计划、“青蓝工程”等,着力打造“马山好课堂”,4次荣获自治区“国培计划”优秀案例奖,全覆盖培训教师46638人次。

传承优秀传统打造校园文化

“马山姑娘江,有个好地方……”走进古零镇中心小学,一群身着盛装的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唱悦耳动听的壮族三声部民歌《美丽姑娘江》。

校园文化长廊上开辟壮族三声部民歌专版、开设“壮族三声部民歌进校园”专题讲堂、举办壮族三声部民歌展演活动……在乡土乡情教育的熏陶下,该校每年踊跃报名参加合唱团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我们开设了兴趣班,每周用两节课教学生唱山歌,兴趣班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入选合唱团。”该校校长李斌介绍,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学生无课业负担,校园文化建设因三声部民歌得到升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为了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山县文化部门先后在县里的几所学校建立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培养学生的三声部民歌演唱技能,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不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壮鼓声声引客来的白山镇大同小学,绿茵场上活跃着“足球小将”的电白小学,还是大课间跳起欢快扁担舞的加方乡初级中学,让学生在攀岩运动中收获成长的古零镇初级中学,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马山县教育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记者 宾艺苑 黄慧琴 韦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