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治理“一盘棋” 绘就民生“一片景”——南宁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出新招有亮点
南宁市公安局全面推进情报指挥中心建设,助力提升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记者 黄维业 摄
开栏语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南宁市自2020年5月被中央政法委批准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广聚职能部门资源,激发社会协同活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集中力量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形成一批具有南宁特色的创新亮点和典型经验,绘就平安南宁新画卷。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南宁样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人民需求复杂多元,如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南宁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创建,推出一项项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举措,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
无论是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重点谋篇布局的顶层设计,以科技支撑智慧赋能铺开的治安防控网,还是以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为目的打造的群防群治品牌,都是我市近年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将试点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打通难点堵点;建立商会人民调解组织激发社会协同活力;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做强“政治引领”;立足实际打造社会治理的特色项目……这几年,我市不仅在“规定动作”上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做法,还总结推广“自选动作”的成功做法,努力形成体系化的全域性经验,将社会治理的一个个“盆景”转化为连片的“风景”。
“四级书记”统筹 抓执行促落实提效能
推广成功做法形成体系化的全域经验
南宁市委坚持“四级书记”统筹,出台《关于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首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将试点确定为“一把手”“重点创”工程,四级书记担任本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抓顶层设计,县(市、区)委书记抓任务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具体盯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群众在强力落实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市委书记主导,绘就“路线图”。南宁市将试点工作和升级市综治中心建设项目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功能和资源优势,解决人员、经费、机制等问题。编制印发了全区第一个市级市域社会治理专项规划——《南宁市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为推动试点工作列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落实、提效能。将试点工作考评总分940分的落实责任分解到单位、到科室、到个人,强化争分措施,从严督促检查,抓实抓细各项任务,力求一分都不能少,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全面建”。
盯紧目标、精准施策,突破难点求实效。南宁市全力推动市、县(市、区)和开发区、乡镇(街道)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健全政法各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实施《南宁市禁毒整治专项斗争实施方案》等11个专项整治方案,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整治社会治安乱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养老诈骗、整治传销、禁毒、命案治理、校园周边安全、电动车火灾防控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南宁市扎实推进“五治”融合:做强“政治引领”,在网格中建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6400多个,累计做好民生服务和隐患排查等事项16万多件;做实“法治保障”,引导“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三官一律”积极为群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全市1821个村(社区)培养和发展“法律明白人”17953人;做通“德治教化”,总结推广“爱心超市”“时间银行”等经验做法,在坛良村、围村村等12个试点村(社区)持续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做细“自治强基”,建立“老友议事会”,发起“逢四说事会”,鼓励群众“说事、议事、主事”,使居民群众成为社区事务真正的决策者和监督者;做精“智治支撑”,全面推进乡村“雪亮工程”建设,全市1821个村(社区)综治视联网覆盖率达76.88%。结合智慧南宁项目,发挥大数据优势,将人社、公安、交通等224项公共服务纳入“爱南宁APP”,市民可“一站式”享受100多项便民惠民服务。
南宁市结合实际,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特色项目指引,大力推进南宁社会治理学院、南宁市励志专门学校二期和南宁南安商会调委会等特色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司法确认”“绿色支付令”等多部门联合化解机制,加强横向创新、纵向深化,积极总结推广“自选动作”的成功做法,努力形成体系化的全域性经验,将一个个“盆景”转化为连片的“风景”。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完成率达100%,“发挥五治作用”完成率达100%等。
抓重点绘蓝图 提升社会治理同心力
做到“全面建”而不顾此失彼
兴宁区三塘镇围村村综治中心实现综治信息系统、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和综治视联网系统“三网融合”,利用“三网融合”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江南区福建园街道白沙村以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为核心,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青秀区刘圩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形成全镇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武鸣区罗波镇凤林村狠抓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三建设”,以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南宁样板”,有效解决了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提升了我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试点工作有思路、压实责任有制度;工作推进有重点、社会治理有样板;民主协商有组织、群众诉求有渠道……南宁市加强顶层设计,绘制社会治理蓝图,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5个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上同时发力,做到了“全面建”而不顾此失彼,建立和完善“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顶层制度体系。
完善制度,压实责任。南宁市于2020年制定了市一级层面的试点工作方案和指标分解表,2021年出台了市一级试点专项规划,2022年制定了试点攻坚责任书并召开区域主题现场会,以改革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机制的具体实践,推动了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了党领导下的社会参与、依法行政、德治自治等制度。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从全市25个街道、1821个村(社区)中挑选了10个街道、12个村(社区)作为试点样板,从41个平安南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挑选了10个市直部门的经验作为样板,制定了南宁市推进试点工作“十大项目”方案,以此提升基层治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拓展智慧技术的应用。
民主协商,扩大参与。加强治理过程中的协商参与,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激发社会活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尊重民意诉求的正常表达,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试点工作指引》第一版、第二版分别制定了细化分解表,每次细分都充分征求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修改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每次修改都紧扣最新文件要求,充分考虑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工作实际,避免出现试点工作“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的局面。
党建带群团 激发社会治理联动力
社会治理实现街道有品牌、社区有亮点
“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在兴宁区民生街道北宁社区,大到重大活动举行时的治安巡查,小到困难老人家中生活设施的改善,事无巨细,总有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社区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各网格均配备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管理员、网格党建联络员、网格民警以及网格消防员,并整合辖区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北宁社区只是南宁市以党建全覆盖助推社会治理各项措施落地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市8879个基础网格均配有1名党员网格员,2556个非公企业、866个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党组织已建立在了网格上。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南宁市持续打造服务品牌,实现了街道有品牌、社区有亮点。
此外,我市各部门多措并举,让老百姓有诉求渠道、有沟通去处,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让群众有可持续的幸福感、有保障的安全感。
南宁市人社局等4部门印发《南宁市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实施方案的通知》,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南宁市委政法委、团市委共同印发《创建南宁市“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南宁市各级妇联不断完善多元化婚调机制,联合司法、法院等部门建立13个婚调委,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同时建立拥有113名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的南宁市婚姻家庭调解专家库,率先在全区实现“婚调机构+服务+专家”全覆盖;南宁市以南安商会为试点,推广全市建立商会人民调解组织261个,建立由医院、第三方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的社区心理咨询室27个,25个街道261个城市社区成立了专职社工队伍,突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将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消除于未然、化解于无形。
强化协同联动 增强社会治理聚合力
“雪亮工程、守望工程”完善城市平安脉络
在江南区江西镇同宁村,随着村视联网信息平台系统的开通、“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的安装并网,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群众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促进了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辖区内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稳固提升。“雪亮工程”让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了群众身边,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安宁的“千里眼”。
把自家的视频监控画面接入公安机关的监控系统,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将治安管理触角延伸到末梢,进一步完善城市平安脉络,让广大市民与公安机关一起守护城市的安全,这在我市成为现实。自2021年6月南宁市公安局启动“守望工程”以来,南宁市刑事、治安警情以及街面侵财案件、扒窃、“两抢”、接触类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发案数均不同程度下降。
这些年,南宁市织密织细治安防控网,依托“雪亮工程”“守望工程”建设,全市14万路视频监控摄像头接入“雪亮工程”总平台,3.7万路社会自建视频监控摄像头接入公安机关监控系统,将全市各商场、医院、广场、写字楼、居民小区等重点公共区域纳入“天网”系统,逐步形成一张社会协同治理的“安全网”。
此外,南宁市还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强化社会协同联动,除掉民生改善的“绊脚石”。青秀区津头街道新兴苑社区针对辖区流动人口较多的特点,推行“以房管人”制度,对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口开展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打击传销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防治传销活动。同时,网格民警及物业工作人员不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各类犯罪活动的发生。
这些年,我市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铁腕整治电信网络诈骗、打击传销、禁毒等,守好群众的“钱袋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引导公众参与 凝聚社会治理向心力
广大市民成为群防群治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绝不能唱成“独角戏”。南宁市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将社会治理变为所有主体都能参与的生动实践,凝聚起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力。
上林县大丰镇三联村依靠群众的力量,在8个自然庄组建了8支治安巡防队伍,并加强与民警联系和合作,实行民警与巡防队员捆绑式巡逻,近年来该村未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治安状况良好,辖区居民安居乐业;青秀区南湖街道凤岭北社区强化社区群防群治自治,吸纳小区党员、居民代表、楼栋长成为网格兼职信息员,成立义务巡防队,完善社区居民公约,扩大各小区间的防范范围;宾阳县陈平镇陈平社区积极发动党员、社区乡贤、企业能人等加入网格员队伍,做到网格管理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责任,群防群治共护乡村平安……
南宁市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屯,广大市民群众已成为群防群治的支持者、参与者、守护者和实践者,凝聚起了市域社会治理向心力。
制定下发《关于擦亮“南宁红”品牌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南宁红”群防群治队伍品牌,充分发挥基层治保会、调解委员会、护村队等作用,整合网格员、环卫工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建了总人数达15万人的群防群治队伍,统一佩戴“红袖章”参与开展社会面巡逻和治安交通管理等工作,延伸基层治理触角。目前,全市组建了245支、每支15人的基层品牌专职治安巡防队伍,具体负责日常巡逻防控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群防群治基础。
将小区党支部的“独唱”变为小区治理“大合唱”,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必经之路。
南宁市注重在小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引导小区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楼栋长、志愿服务骨干、业主代表等共同参与,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老友议事会”等形式,集中讨论小区内党员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构建居民小区一体多元、统分结合、条块协同的问题研究和处理机制。此外,我市许多社区发起了“逢四说事会”,鼓励群众“说事、议事、主事”,使居民群众成为社区事务真正的决策者和监督者。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托起的是民生稳稳的幸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之路注定不能一蹴而就,南宁市也在探索和破局中前行,努力进行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也让这座城市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中,把充满民生温度的故事写进城市的“年轮”。(记者 韦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