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进入全线动工建设新阶段 南宁市抢抓机遇实干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近期,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进入全线动工建设新阶段。截至5月31日,项目全线累计完成形象投资超过114亿元。
平陆运河起点位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其中南宁境内约19.6公里,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8900万吨。工程主要包括航道、航运枢纽、水利设施改造以及沿线跨河配套工程建设,工程总概算约727亿元。平陆运河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举全市之力保障平陆运河项目建设
平陆运河项目立项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陆运河项目建设,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将平陆运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项目全线动工前,已完成全部集体土地征收工作,满足当前阶段施工要求,举全市之力保障平陆运河建设,坚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
截至目前,项目南宁段进展取得积极成效,施工单位项目部为全线各航道施工标段中首个完成项目驻地建设的项目部,1号、6号、7号码头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临时码头、道路建设、拌合站场地硬化与设备安装等工作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投入使用。累计进场管理人员76人,施工人员225人,设备117台。本年度已完成形象投资3.98亿元,占年度任务的36.92%;累计完成形象投资约5.8亿元,占总投资约17%。计划2023年10月底前,完成跨运河桥梁上下游200米范围内的航道整治工程。
系统谋划推动平陆运河经济带发展
平陆运河的开发为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向海经济、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开发初级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有力促进南宁经济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作为平陆运河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南宁市积极谋划推动运河经济带发展,科学制定经济带规划南宁片区实施方案,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思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海洋经济发展大潮,切实扛起重任。以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以六景、伶俐工业园区为重点的东部新城,打造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完善高速公路、铁路专用线与港口码头接驳系统,开展系列产业、交通等规划研究,充分发挥利用平陆运河的物流优势,推动形成“以港兴产、以产兴业”的发展趋势,支撑南宁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畅通向海通道,实现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今年以来,宸宇、龙电华鑫锂电池材料等临港大进大出工业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聚焦关键领域推动发展取得实效
我市紧紧抓住平陆运河建设“给南宁带来一片海”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塑城市形态和产业生态,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成立了南宁市向海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向海经济发展工作,聚焦向海交通体系、向海产业体系、向海创新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推动向海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向海通道建设方面,高铁实现1小时通达北钦防、2小时通达区内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4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215公里,建成“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建成通航,3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直通粤港澳;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南宁机场国内货站二期、南宁机场口岸查验场投入使用。
向海经济产业方面,围绕金属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向海经济产业举办招商推介会,新引进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生产等项目签约落地;推动比亚迪系列项目加快建设,比亚迪10GWh动力电池扩产等项目现已投产,“比亚迪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向海物流体系建设方面,2022年南宁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7.3万吨,同比增长207%,增速位居中南地区第一;南宁国际铁路港电商物流区已于今年4月交付使用。
向海科技创新方面,五象孵化器获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认证;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引进来邕落地企业达33家;引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组建广西桂华智能制造研究院;建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打造服务RCEP的高水平“产学研用”中心。
推动东部新城建设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
东部新城位于平陆运河与西江航运干线的中转段,拥有南宁港最核心港区——六景港区,作为南宁市发挥平陆运河核心城市、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的重要载体,将迎来向海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依托“一体两翼”格局承载向海经济发展,推动“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结合加快推进“港产+枢纽”,培育优势临港产业群,东部新城将打造成为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目前,东部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造纸等为主的向海经济产业体系,集聚了比亚迪电池、宁达新能源汽车、太阳纸业、潮力铝业、瑞声精密制造等一批带动力较强的工业项目。
抢抓机遇,紧抓落实。南宁市将加快建设以六景、伶俐工业园区为重点的东部新城,打造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南宁都市圈,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与其他城市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通江达海”优势。
(阮晓莹 陈冰 蒋龙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