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引流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全市各项贷款余额超2.1万亿元

发布时间: 2023-10-19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廖欣 向姝 |责任编辑: 李鑫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南宁市以金融业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水,在持续畅通“南宁渠道”、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展现出了金融担当。截至2023年9月末,南宁市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14万亿元,占全区的43.7%。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今年以来,南宁市金融系统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有力举措,推动市场主体融资“量增、面扩、价降、质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过去,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派人到金融机构才能办理,现在通过网上平台就能办成。自南宁市在全区首建的“绿色金融+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南宁市搭建“绿金平台+信易贷”“绿金平台+桂信融”等载体,增强政务数据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智能输出企业融资画像,着力推动金融科技破局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为金融机构集约高效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科技平台支撑。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53家,上架银行、担保等金融产品140款,平台授信总金额768亿元,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纯信用线上“老友e贷”产品,授信金额超过4亿元,让越来越多中小微企业切实享受到了便利优惠的融资信贷服务。

南宁市落实好“桂惠贷”,优化产品结构和支持范围,推出“纾困稳企贷”“信用贷”等产品,加大对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2023年1—9月,南宁市新增“桂惠贷”投放金额407.49亿元,累计投放23634笔,共惠及1.80万户市场主体,投放金额及笔数均位居全区第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7.46亿元。

广西中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宁·中关村科技园,该公司年产30万樘钢质防火门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新项目计划明年投产。全面投产后,公司年产能将提升近一倍。新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分行为项目提供了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该公司很快签下了项目的贷款合同,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困难,同时还申请了“桂惠贷”,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

中国-东盟金融城“朋友圈”扩容

自2018年12月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起,南宁市持续将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由蓝图变为现实,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使其成为面向东盟的金融合作主平台。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入选“2023年广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合作主平台,助推南宁市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最高提升了9个名次,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金融创新指数在同批次19个自贸试验片区中排名第4。

在中国-东盟金融城,一栋栋高楼勾勒出绚烂的天际线。据悉,中国-东盟金融城规划建设117栋高层建筑,截至2022年末,中国-东盟金融城竣工投入使用楼宇数量为87栋,使用率达74.36%。税收亿元楼宇达12栋。目前,中银金融中心正紧锣密鼓施工建设,建成后的中银金融中心将成为中国银行集团服务“一带一路”实施、促进中国-东盟合作关系提质升级的重要战略支点。

引机构、聚龙头、兴产业,经过多年精心耕耘,中国-东盟金融城金融“朋友圈”越来越大,金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截至2023年9月末,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落户金融机构(企业)487家,2020年—2022年连续3年每年新增数量超百家。据统计,中国-东盟金融城已入驻金融机构(企业)2022年末实现营业收入448.6亿元,缴纳税款28亿元;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5.7亿元,缴纳税款15.3亿元。

深化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创新

近年来,南宁市紧紧围绕金融开放门户推动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的核心任务,聚焦跨境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化跨境金融创新。

南宁市全面推广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等系列试点,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场景的运用,成功试点数字人民币货币桥跨境支付结算业务,大幅提高了企业资金入账和使用效率。2023年1—8月,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去年全年总量,创历年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53.01%,占全区82.08%,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及占自治区比重实现连续三年上升。

在与中国山水相邻的东盟,双方合作正从传统贸易向数字经济、跨境金融等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南宁市金融办积极推动人保公司、中国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分别组网中国人保—东盟再保险共同体、中国太平—东盟保险共同体,创新再保险和境外出单境内保险模式,打通境内境外保险互补机制,为东盟国家的64个中资项目提供近600亿元风险保障。

(记者 廖欣 实习生 向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