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夜校玩“潮课” 年轻人开启另类“夜生活”
夜校,一个自带年代感的概念,最近在上海等地火爆起来。古风手作、红酒品鉴、即兴戏剧、美妆健身……紧跟潮流的课程,专业的师资,高性价比的学费,如今的夜校让无数年轻人为之着迷。
夜校这股风,也吹到了南宁,出现了艺术夜校、书吧夜读、博物馆夜游等形式。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年轻人的学习热情被激活,还能舒缓压力、陶冶情操。专家认为,夜校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从以前的扫盲层次发展为更高级层面的文化需求。学无止境,当上夜校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不妨多一点鼓励,多一些支持。
年轻人上夜校“兴趣班”课程时尚费用亲民
近段时间,多地年轻人开启了“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夜校。舞蹈声乐、古风手作、美妆健身……各地夜校课程紧跟时尚,费用亲民甚至免费,备受年轻人推崇。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线上报名异常火爆,上海淮剧团的戏曲剑舞课8秒被抢空,世博会博物馆的烘焙课9秒被抢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入门级美妆课10秒被抢空。该夜校今年秋季放出了1万个学习名额,超过65万人在线争抢,12门课1分钟秒光。
来自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以今年7月为例,研学、民族声乐、滑板等细分课程的搜索量同比翻倍。
夜校走红,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便是“便靓正”。例如,上海艺术夜校创办7年来,从最初的传统课程逐渐拓展为生活时尚类,课程丰富新颖的同时,学费从未上涨,一直都是500元12次课。比起一些动辄上万的培训班、动不动卷钱跑路的健身房,500元的夜校性价比极高,年轻群体能够以低成本探索爱好,扩大社交圈子。
有些年轻人把夜校称作“成年人的少年宫”,童年时代求而不得的兴趣爱好,成年后以为要被终日忙碌的奔波忘却,夜校的出现让大人也当一回兴趣班的“小孩”,通过高性价比的夜课做点自己热爱的小事。
邕城市民艺术夜校开办 各类课程名额被抢空
夜校这股风潮,也吹到了南宁。在群众聚集的南宁唐人文化园内,邕城市民艺术夜校自去年年底开始对外开设免费艺术课程,每晚准时开课,声乐、舞蹈、器乐、形象设计等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时尚课程一位难求,常常座无虚席。
在邕城市民艺术夜校,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二胡
11月26日是周日,记者来到邕城市民艺术夜校感受了一把群众上课的热情。当晚是“二胡”课程,陆续前来的学员拿着心爱的乐器,饶有兴致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弹奏起来。
“上班族”小杨说,从9月该夜校开课起,自己每周都坚持来上课,如今已能单独弹奏基本的曲子,“上夜校既能提升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认识新朋友,每一次来上课都非常开心。”和小杨一样,很多年轻人通过夜校,轻松愉快地接触到入门级的艺术课程,实现了以前没有条件学习的兴趣爱好。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活动部主任廖斌介绍,南宁市群众艺术馆于去年12月打造了邕城市民艺术夜校,首期开设了戏剧表演、形象设计、创意手工、流行演唱4门课程,课程推出不到一天就被抢空。今年3月起,市民夜校已经开始常态化上课,9月秋季推出的声乐、舞蹈、形象设计等各类课程共近1000个名额也很快就报满了。在报名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成为很多年轻人新的“夜生活”。面对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将陆续推出更加多元化的课程项目,帮助更多有艺术梦想的人提升自己、实现愿望。
夜游博物馆书巢里读书 南宁人打卡新“夜校”
和邕城市民艺术夜校不同,城市霓虹灯下的一些新晋“打卡”场所,也成为丰富年轻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夜校”。
位于民族大道边上的“403禾集”,作为一个集看书、观剧、逛展、品尝美食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每晚都有年轻人到此“打卡”,看红椅剧场的演出,欣赏艺术展区的各种创意艺术品等。“网红书店”书巢更是其最核心的店铺之一,宽敞安静的阅读空间,种类繁多的书籍,夜幕降临后的休闲时光,很多人习惯到这里享受夜读的乐趣。
民族大道“403禾集”内,市民对“症”开盒,学习中医药知识
对南宁人而言,夜游博物馆也是一门新奇的“夜课堂”。11月21日晚上9时,随着奇妙夜时空穿梭舞的结束,2023年广西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落下帷幕。连续4个晚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观众打开了一幅别样的历史画卷。据统计,共有12000多人次在夜间走进博物馆,参与了各项活动。
记者了解到,广西博物馆奇妙之夜活动通过夜间观展、文艺展演、主题灯展、文物派对、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广大观众带来多元化的博物馆夜间文旅服务。通过一系列汇古融今、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广西悠久而厚重的文化资源活了起来、潮了起来、火了起来。该馆推出的文物玩偶们萌态可掬,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夜游博物馆,体验了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感到特别满足,收获也颇多,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市民刘先生在夜游博物馆后有感而发。
夜校凸显旺盛文化需求 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夜校在年轻群体中兴起,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学者的关注。广西社会学者谢金甫分析认为,夜校在不同时代提供的课程内容不同。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夜校从过去的扫盲向陶冶情操、兴趣爱好转变,反映了人们精神层面需求呈正向发展。市民夜校的火热,也凸显出年轻人极其旺盛的文化需求。学无止境,年轻人在兴趣养成、提升自我方面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选择回归学习本身,值得鼓励。
谢金甫认为,市民上夜校,丰富了精神生活和实现自我提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一种长久的快乐。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谢金甫建议,夜校的兴起,短时间内肯定难以满足市民需求,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某个机构,力量是很单薄的,相关部门可以鼓励和引导一些社会团体和文化机构共同来打造市民夜校,探索与具有市场优势的第三方机构合作,丰富课程设计,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市民夜校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市民夜校的前景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考验,我们也期待,当前在全国各地相继燃起的“星星之火”,能够为市民夜校这把“火”助力。
有专家表示,当下年轻人表现出与以往几代人不同、更个性多元的文化需求,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机构新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也在尝试一些做法,为年轻人旺盛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平台。如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在招生启事中为年轻群体开辟了绿色通道,虽然名额稀少、推出类似举措的老年大学也不多,但这一举措也给类似文化机构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方向。
在南宁,多个城区文化馆也在尝试探索市民夜校的打造,利用现有的场所和资源,寻求一种更适合年轻人的学习平台。
(记者 周志英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