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府高质量发展 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南宁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多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
2月29日,南宁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多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开放合作、工业发展、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招商引资等社会热点回答记者提问。
关键词:高水平开放合作
聚焦跨境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记者:今年南宁市如何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兰捷:今年,南宁将从推进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跨境物流通道建设、推进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等四个方面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推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高质量服务平陆运河及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积极推进平陆运河新城(新福镇)规划建设。提速建设中越跨境物流快速通道。加快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南宁国际铁路港、国际空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南宁国际公路港项目,大力推进“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打造服务中南西南、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
大力推进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建设,积极承接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铝加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加快发展金融结算、跨境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提质升级,加快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依托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南宁片区等开放平台,加强与区内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合作,协同推动跨境产业发展。
关键词:工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推进“一体两翼”建设
记者:2023年,南宁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成为首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支撑。这一年,南宁市在推动工业振兴上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下一步将有什么工作计划?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卢晴:过去的一年,南宁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新循环加快形成,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鲤鱼跳工门”步伐加快,走出了具有首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路子。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大幅提高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全区平均水平,是近6年来的最高增速;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3%,创近6年来新高,工业振兴蓄能成势、势头强劲。
2024年,根据工作计划,南宁市将积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半导体、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铝、林木等传统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首府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
大力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推进以资源换产业、以场景换产业、以市场换产业,引进更多龙头企业项目和延链补链项目,提升产业集聚规模。
推进“一体两翼”建设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质东部新城发展,提速“两港一区”建设,深化深邕务实合作,夯实产业振兴主战场。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黑灯”工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加快推进“一窗办+网上办”优化服务流程暖心便民
记者:南宁市公安局2023年开展了“创人民满意公安”活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市公安局政委农健:市公安局通过一系列的放管服改革措施,努力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推进“一窗办+网上办”工作,让群众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办理交管、出入境、户籍等多种公安窗口事项,目前设有27个“一窗通办”点位和33个“交所合一”窗口,实现全市14个县区全覆盖。
依托科技智慧赋能,迭代升级“南宁警方”网办平台,推出“南宁警方”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在全区首创3项服务应用,实现交警、治安、出入境等187项业务网上通办,注册用户总量735万全区领先,打出南宁公安服务“金字招牌”。
在市民关注的电动自行车上牌方面,首创电动自行车“云注册”,10.2万辆电动自行车实现线上申领号牌。出入境部门在全区率先实施“绿名单”制度,从事边境贸易的人员办理出入境通行证时限提速至5个工作日。
今年将聚焦“建设全国最安全省会城市、建设人民最满意省会公安队伍”的目标,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加快推进南宁公安工作现代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作出公安新贡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美丽南宁建设 争当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记者:2023年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黄衍全:过去的一年,南宁市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南宁蓝”更蓝。全年空气优良率98.9%,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PM2.5、臭氧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2%、7.4%,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6位,省会城市排名第6位。
全力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质提质进位。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治理,完成建成区排污口治理131个,提升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等工作。
促进转型提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新增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5种自治区级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均居全区首位,高新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出行比例达80.28%。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
深化示范建设,持续擦亮“中国绿城”品牌。开展美丽南宁(中国绿城)建设规划,加快建立“中国绿城”指标体系,提升“中国绿城”品质;马山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3个镇、34个村获评广西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全民行动体系建设,104家单位创建节约型机关,1133所学校被评为广西绿色学校,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5个、自治区级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30个。
今年,将积极开展美丽南宁建设,争当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监管力度,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广西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创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让南宁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人民生活更幸福。
关键词:农业强市
加快打造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
记者:2023年全市“三农”工作呈现哪些主要亮点?2024年有什么工作打算?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冬梅: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212.65万吨,同比增长0.05%,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面积、产量均居全区第一。
农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重要农产品保供有力。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36.4亿元,排在27个省会城市中第3位、稳居11个西部省会城市和5个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增速4.5%、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沃柑、茉莉花、火龙果产业规模稳居全国之首,甘蔗生产扭负为正,新增20个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总数达113个、占全区的四分之一,重要农产品保供有力。
此外,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南宁火龙果成功申报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横州市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那桐镇火龙果基地获评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3个地理标志品牌入围2023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
2024年的工作,确保粮食产量只增不减,保障果、蔬、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加快打造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打牢产业振兴基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稳妥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和美乡村。统筹做好产业发展、产销对接,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投资促进
组织产业链招商活动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招商
记者:今年南宁市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方面如何开展投资促进工作?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梁庆:2024年,我们将围绕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主动向沿海发达地区学经验找差距,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加强招商统筹协调,联系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坚持三个“聚焦”开展投资促进工作。
聚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围绕高质量服务平陆运河建设,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项目。围绕推进跨境产业融合发展,组织产业链招商活动,筹办广西进出口中药材供应商大会,大力开展进出口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招商。
聚焦深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招商。依托第21届东博会等高层级平台,谋划组织系列投资促进活动,争取组团赴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加快引进一批资源互配、产业互补的跨境产业链项目。
聚焦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招商。重点围绕新能源、半导体、化工等领域,紧盯头部企业强化百亿元重大项目招商,综合运用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场景招商、委托招商、大数据招商等方式,加快引进人工智能、北斗应用、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项目及关联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更加完整的产业生态。(记者 郭少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