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 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城市方兴。
近年来,南宁市围绕自治区建设“1+N”人才发展示范区决策部署,以加快推进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为抓手,打出一套政策引才、平台育才、产业聚才的“组合拳”,推动科教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构建南宁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产才融合 广阔舞台显身手
产业是人才集聚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比亚迪、太阳纸业、潮力铝业、龙电华鑫等龙头企业相继在南宁落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正引领南宁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如何更好地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打造产学研平台是“优解”。南宁市以“质”为引领,大力引进和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高校院所分支机构等各类产学研载体,不断打造产学研平台的“新标杆”、锻造成果转化的“倍增器”、做好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好帮手”。
走进坐落在五象新区创新型信息产业基地的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在洁净的声学与振动测试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忙着对声学材料进行测试与检测。“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是以打造集产品检测、成果转化、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开放、共享的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我们要做的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补强企业技术、人才方面的短板,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因地制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桂电南宁研究院产教融合工作负责人傅涛说。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2023年初,南宁市在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桂电南宁研究院的基础上,双方研究提出共建“113工程”,其中的一个“1”——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便是锚定南宁产业发展,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的生动实践。“预计未来5年,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将服务相关企业400家以上,为企业产品提供相关第三方认证,年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员增加300人以上,促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落地超过25家,共同申请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50项。”傅涛告诉记者。
搭好筑梦台,逐梦人自来。目前,全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总数达26家,在本地组建规模超过600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15名,累计转化成果百余项,实现营收16.86亿元。
如今,一批批教授、专家受邀上门指导,一位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创业,一个个研发基地挂牌成立……产业与人才一次次“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南宁通过人才“雁阵”筑起产业“矩阵”的有力之举,是一座城与一群人努力打造新时代“才聚城兴”的生动实践。产才融合的强劲“引擎”,激活了南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尚贤礼士 打造聚才汇智高地
如何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构筑人才制度优势,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南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在此前出台的“新时代人才23条”中明确扩大南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中直、区直驻邕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符合条件的人才,也可自愿申请南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近期,市委组织部联合市人社局等多部门修订了《南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参考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原有人才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新版《目录》紧扣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求,按行业划分为通用类、农业类、工业类、现代服务业类、教育类、卫生类、宣传思想文化和体育类等七大类别,突出以科研成就、实际贡献和市场认可为依据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加注重可操作性。
广西林科院高级工程师邓小军长期扎根林业一线,从事森林土壤生态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今年初,在了解到《目录》增设“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认定标准后,他作为区直驻邕单位的人才,成功申请获评南宁市C类高层次人才。
“《目录》构建了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体系,让我感受到了南宁市在引才聚智上的良苦用心,这对林业产业和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培育新质生产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邓小军表示,今后他会持续发挥科技生力军作用,让更多科研成果在南宁市的青山绿水间生根发芽。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南宁市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大手笔出台“新时代人才23条”,分别从引育“高精尖缺特”人才、强化生活安居保障、提升创新创业平台能级、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4个部分,制定了共23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普惠面广的“干货”举措,让更多人才“金种子”聚集在南宁这片就业创业热土。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7000名。
海纳百川 近悦远来聚英才
南宁市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让各类人才落子南宁、面向东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区建设,2023年制定《南宁市建设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区实施方案》,努力为全国提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产业人才跨境培养的“南宁方案”。
“电子产业是越南的第一支柱产业,我校和越南河内大专学校、苏州富纳科技公司越南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国—越南电子信息现代工匠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人文交流,为我们在越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人才。”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张叶茂告诉记者,未来,学校将把中国—越南电子信息现代工匠学院打造成为高水平的产教跨境融合创新高地,推动中越职业教育合作创新发展。
海聚揽英才,卓越筑高地。南宁紧紧围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新定位新使命,积极探索与东盟各国在人才领域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扩大人才国际交流的“朋友圈”。
强化产教融合,培育面向东盟融合发展所需人才。推动南宁跨境电商企业与21所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广西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充分发挥广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和东盟小语种人才优势,培养有开阔国际视野、专业知识的技术型、复合型跨境电商运营人才。
强化平台建设,助力东盟人才来邕创新创业。打造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平台,采取“一平台+三基地+N”模式,打造广西首家“国字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海外人才尤其是东盟国家人才提供离岸创新创业场所和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服务。目前,基地累计引进58个海外人才项目或团队入驻,其中23个项目面向东盟市场;累计帮助海外人才设立企业40家,其中15家面向东盟开展跨境电商等业务。
优化东盟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围绕海外人才来邕干事创业最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保障。如经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的海外人才,可享受最高20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及子女入学、医疗优诊、生活休闲等服务;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的海外人才可比照相应的高层次人才类别享受相应医疗服务。此外,还设立了全区首个“外国人工作居留服务窗口”,累计为239名东盟、欧美等海外人才提供就业、居住许可等“一窗办理”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南宁市引进东盟国家人才64名,接洽东盟国家人才来桂交流699人次,派出人才到东盟国家交流273人次;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人才交流活动近50场、面向东盟国家的人才培养项目13个,与东盟国家有关方面联合建立创新平台6个,搭建其他与东盟国家人才交流合作载体17个。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南宁将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推动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双向奔赴”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蓄势赋能。(记者 余秋兰 甘雨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