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广西上半年反诈预警劝阻受骗群众335.7万人次

发布时间: 2024-07-11 |来源: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 |作者: 陈蕾 |责任编辑: 李鑫

警方反诈工作显成效,上半年全区电诈警情、被骗损失双下降

反诈预警劝阻受骗群众335.7万人次

7月10日,记者从广西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1至6月,全区电诈警情、被骗损失双下降,侦破案件、打击人数双上升,各级反诈中心及时预警,成功劝阻遭遇诈骗群众335.7万人次,避免损失1.27亿元。

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持续推进“云剑”“断卡”“断流”“拔钉”等各类专项打击行动,1至6月,全区电诈警情和损失同比分别下降45.86%、48.25%,破案数和打击数分别同比上升35.8%、68.1%,破获一批公安部督办大要案件。紧盯报案半个小时黄金期,优化完善快速接警止付机制,为群众追回并返还被骗资金2.37亿元。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前防范。今年1至6月,全区共及时发现并拦截有害通话2633万次,封堵有害短信34.68万条,拦截访问涉诈网站299.8亿次。各级反诈中心与互联网婚恋平台、电商平台开展预警信息联动,通过短信、电话和上门见面等方式,成功劝阻遭遇诈骗的群众335.7万人次,避免群众损失1.27亿元。

据介绍,广西电诈案件以刷单返利类、虚假购物服务类、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贷款或代办信用卡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冒充领导熟人类等八类案件为主流。以上八类案件发案数和造成损失数分别占全区电诈案件的85.34%和91.6%。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不少群众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或亲友介绍接触诱人的所谓“赚钱机会”,例如买卖或租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参与“刷单返利”任务,转发推广涉诈引流信息,轻信网上“轻松兼职”,或是被“境外高薪”招聘信息诱惑,出境到电诈窝点被胁迫参与犯罪等。其中,诈骗分子使用特定手机通话功能实施诈骗的案件明显增多,案件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犯罪嫌疑人紧跟时事热点设计“话术剧本”,甚至为特定人群“量身定做”诈骗话术,使防范识别难度持续加大。 

■案例分析

1.落入投资理财圈套被骗数百万元

2024年3月至4月,李某在网上结识一名自称香港某公司高管的男子,对方以投资理财获取暴利为诱饵,诱导李某在多个银行账号转账,数额高达数百万元。

贵港市公安局港北分局经过深入侦查,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追回损失552.6万元,成功破获这起特大虚假投资理财诈骗案,这也是今年以来挽损数额最高的电诈案件。

【防范提示】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短信、网页等多种渠道发布推广投资理财的信息,寻找受害人并建立联系,让受害人先在涉诈App(虚假投资平台)上帮其操作,制造“稳赚不赔”的假象,最后诱导受害人转钱到涉诈App上实施诈骗。

网络交友需谨慎,不要轻信所谓“公司高管”“理财大师”等虚假身份,以及“内幕消息”“稳赚不赔”等花言巧语,尤其是不要下载陌生App,应选择正规的投资平台,避免上当受骗。 

2.刷单兼职得小利失巨款

2024年1月,覃某在家中收到一个内含兑奖券的陌生快递。覃某刮开发现中奖后,扫描奖券上的二维码联系“客服”。之后覃某收到了所谓“奖品”,便对“客服”产生了信任,于是一步步被诱导下载涉诈App并参与刷单任务。

在完成多笔刷单业务后,“客服”以操作失误为由要求覃某继续转账修复任务。直至转账百万余元后,覃某才意识到被骗。接到报案后,南宁市公安局南湖分局迅速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追回损失140.3万元。

【防范提示】

刷单返利类诈骗是目前最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页、短信、社交软件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以“足不出户、高额佣金”为噱头吸引受害人,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的刷单App进行所谓的“进阶任务”,承诺通过刷单可以快速获利。

广大群众收到此类信息时,不要轻信,不要参与刷单。在参与任何网络盈利活动,或者收到中奖信息时,保持警惕心,勿贪心,防下套被骗。 

3.假冒政府发文实施诈骗

2024年3月,贺州市民义某收到一份陌生快递,包裹内装有一份印有政府机关“印章”的“文件”。“文件”声称,只要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并提供相关资料,就能获得高额“扶贫基金”。

义某随即按照“文件指引”到指定软件平台注册信息,被“先缴纳转账手续费方可申请”“信息输入错误”等误导,先后支付2.45万元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并报警。目前,案件已成功告破,抓获嫌疑人3名。

【防范提示】

这是一起以“国家扶贫基金”为幌子的新型诈骗案件,此类诈骗往往紧跟时事热点、重点政策,利用群众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制作假文件博取信任,继而实施诈骗。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如收到不明来源的快递时,不要轻易相信其中附带的文件或信息。对看似带有政府机关“印章”的文件,应仔细核实其真实性。若有疑问,可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确认。

此外,不要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要随意提供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个人敏感信息,也不要向任何陌生账户转账。特别是在对方提出如手续费、解冻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时,更应保持警惕。(记者 陈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