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声部民歌——山间田野 天籁欢哈
“欧欧嗨锐——马山姑娘江……”在群山环抱的马山县古零镇中心小学,壮族三声部民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山县文化馆馆长蓝海群正带领一群孩子神情专注地唱着民歌《美丽姑娘江》,歌声时而如溪流平行流淌,时而似山林间交错的风,婉转悠长,令人沉醉其中。
这种流传于马山县、上林县、忻城县等红水河流域大石山区的壮族民歌,由三个声部构成,被称为壮族三声部民歌。2008年,壮族三声部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马山县古零镇中心小学,蓝海群(中)带领孩子们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记者 叶子榕 摄
大山处处是歌海
“它的奇妙,在于那和谐共生的三个声部。第一、二声部各自独立成章,第三声部则如同细腻的织锦,巧妙地穿插其间,三者相辅相成。”蓝海群告诉记者,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歌词一般是五字四句式或五三五言六句式,简练而富有韵律,“腰脚韵”严谨,唱起来格外悦耳和谐。
“我们这里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恋爱交往、婚丧嫁娶,都离不开三声部民歌。”蓝海群说。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这些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唱的曲调如同大山的呼吸,与壮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代代相传。
当地人将壮族三声部民歌称为“欢哈”,意为“合声山歌”。
据推断,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被誉为壮族民歌的“活化石”。1981年,它被著名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马山采风时发现,这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宝库,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与关注。
在保护中传承
在马山的青山绿水间,壮族三声部民歌如清泉般流淌,而提及这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一位名叫“温桂元”的歌者总被提及。“他是我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恩师。”蓝海群说。
温桂元,这位已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搜集创编逾4000首民歌,还培育了包括家人在内的众多传承人,组建起百灵演唱队,让歌声跨越代际、响遍乡间。
2007年,在马山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温桂元在自家建立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同时,马山县文化部门的文艺工作者不断加强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创作,一批具有传统韵味的作品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古老的歌谣焕发新生。
为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马山县构建非遗传承机制。从成立民族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到出台《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制度》《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等,再到每年财政投入数十万元用于非遗申报、培训、展演等,一项项有力的举措,保障了壮族三声部民歌等文化之树常青。“6个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的建立,更是将这项非遗的学习与研究推向了新高度。”蓝海群说。
如今,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的触角不断延伸。在21所马山县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里,学生们在歌声中感受民族的根与魂;在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里,马山非遗传承人的讲座与传授为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社区里,壮族三声部民歌培训活动如火如荼,村民在学习与传承中找到了归属感与自豪感。
在创新中发展
《生活美如霞》《唱起山歌迎你来》《美丽姑娘江》……《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歌曲集》是一本收录了33首民歌的音乐教材。“歌曲集里既有原生态的民歌,又有新编的民歌,每一首歌都承载着马山人的情感与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聊起壮族三声部民歌,蓝海群如数家珍。
自2012年起,马山县启动系统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计划。从《马山民歌(第一集)》4560首民歌的浩瀚搜集,到壮族三声部民歌教材的编创,再到以壮族三声部民歌为主题的精品节目创作,马山县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谈及这项非遗的“国际范儿”,蓝海群言语中难掩自豪:“壮族三声部民歌从山野走向世界,不仅在国内各大舞台绽放光彩,还到日本、韩国、埃及、芬兰等十余个国家进行表演,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让全世界都听到了马山的声音。”
“我们搭建定期汇演、赛节展演和对外展示等三大平台,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亮点。同时,我们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让民歌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钥匙’。”蓝海群说。
(记者 宾艺苑 实习生 胡梁文静 韦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