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生态+大健康”产业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今年,市政协围绕“发展壮大‘生态+大健康’产业,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议题,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国部分城市和全市各地考察调研,并召开多场座谈交流会了解情况,广泛征集相关专家学者和各界意见建议。经过扎实调研,政协委员们提出建议,南宁应积极把握国内外“生态+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实现首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理清“生态+大健康”内涵把握产业新要求
南宁地处亚热带地区,区位优势突出,生态资源和旅游康养资源丰富,大健康产业已有良好积累,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面对国内外竞争大潮和兄弟城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南宁“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针对对“生态+大健康”内涵认识不清,容易将其等同于游山玩水、观赏风景或传统的“养老”“医护”服务,将其与医疗、森林、文旅盲目捆绑等现象,委员们提出,应当从深化产业认识、强化顶层设计、狠抓统筹谋划等方面出发,积极强化统筹协调,把握“生态+大健康”产业新要求。
委员们认为,要深化产业认识,从推动全局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切实把发展壮大“生态+大健康”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先进城市、一流企业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成功案例、资源需求等,为南宁提供路径借鉴、寻求合作可能。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目标定位、产业布局、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狠抓统筹谋划,紧扣“壮美广西·长寿福地”发展定位,谋划广受青睐的“生态+大健康”项目,把“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南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深耕优势领域打造产业集群
针对产业层级较低、规模较小、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委员们建议,要深耕优势领域,构建“生态+大健康”产业新格局,同时加强项目招引,拓展“生态+大健康”产业新载体。
委员们提出,在深耕优势领域,构建“生态+大健康”产业新格局方面,要促进健康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一批长寿食品、富硒食品、药食同源中药材等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健康食品延长产业链条、集群集聚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健康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深挖壮瑶药中治疗效果优秀的特色品种和配方,发展中医理疗、药膳养生等项目,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康养产业链。促进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和全国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壮大旅居养老、康养旅游、健康运动、医药保健、康复疗养、康养食品、康养制造等产业,全力打造南宁“生态+大健康”新版图。
在加强项目招引,拓展“生态+大健康”产业新载体方面,委员们建议,要按照总体规划定位,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积极打造一批目标定位明确、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功能齐全的大健康产业园区。突出抓好产业招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精心策划、编制和包装一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大健康”项目。要广泛开展区域合作,积极与区内各城市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加强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创新。
夯实人才根基擦亮生态底色
实现“生态+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巩固生态优势非常重要。委员们建议,在加强人才培养,为“生态+大健康”产业人才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好平台的同时,还应该持续巩固生态优势,积极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建议加快布局大健康制造业人才项目,加强应用型和本土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康复医学、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养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层次健康卫生人才、养老服务人才,提升康养服务人才素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基层、偏远山区人才的培养扶持。坚持高层次与应用型并重的人才引培导向,量身定制“生态+大健康”产业领军人才“飞地政策”等专项政策,瞄准亟需领域,加大激励力度。
委员们还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城乡绿色发展一体化格局,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关系,为“生态+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强基石。(记者 吴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