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产业向新 才聚邕城——南宁市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

发布时间: 2024-09-12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9月12日上午,第七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南宁举行决赛,共有来自英国、荷兰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项目同场竞技。

举办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是南宁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渠道之一,也是即将于9月13日开幕的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的重头戏之一。近年来,南宁市以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为抓手,深入实施人才“双23条”等政策,打造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等引才引智活动平台,大力集聚海内外英才,让各类人才在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任务中各展其才、各尽其用。

紧盯创新最关键壮大“干”的舞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搭其台而用之。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南宁的答案是:搭平台、用人才、强科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台架梯”,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2022年,南宁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桂电南宁研究院,旨在为南宁的电子信息产业培养输送紧缺人才。

“桂电南宁研究院充分发挥平台带动作用,整建制引进了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和2300多名研究生到南宁,累计有81人获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的老师有平台、有机会来南宁开展产学研合作。”桂电南宁研究院产教融合工作负责人傅涛说。

傅涛作为桂电南宁研究院的一名专家教授,不仅带学生、做科研,还积极对接和引荐桂电校友人才来邕落项目、出产品。

“这是我们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系统,用于极早期火灾隐患的监测预警。”在刚揭牌的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在外广西籍杰出人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友、深圳市查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利强向记者详细介绍计划在南宁推广应用的产品。据悉,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煤矿、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

早在2023年9月,潘利强受邀参加了在外广西籍杰出人才回乡交流活动,一路走一路看,他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念头在心头激荡,于是便与南宁这块就业创业热土结下不解之缘。

“我与桂电南宁研究院合作的项目,即将在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上签约落地南宁,预计很快就可以产业化并投入市场。”潘利强说,南宁具有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优势,作为广西人,他也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南宁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提出合作共建“113工程”,即建设1个桂电南宁研究院、1个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国—东盟应用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学院3个学院,建成后将为南宁市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好的平台载体,既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也是人才作用发挥的“大舞台”。近年来,南宁紧扣“产业地图”,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为抓手,建立起“产业立题、企业出题、政府选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目前,全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总数达26家,在本地组建规模超过600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15名,累计转化成果百余项,实现营收16.86亿元。

紧盯开放最紧要迈开“改”的步伐

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着眼于做活人才开放交流的“棋眼”,南宁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务实的活动,广聚天下英才。

“以往我们都是去欧美等国家举办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预赛,今年我们首次在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设置预赛站点。”市科技局科技人才与对外交流合作科科长班榕柽介绍,随着南宁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入,我们与东盟国家的技术、人才交流需求也日益增长。

海创大赛预赛点的设置变化,正反映了南宁市人才工作“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改革思路。经过多年的持续深耕和不断升级,海创大赛累计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90个项目报名参赛,共评出246个获奖项目,促成37个项目及其人才团队落户南宁。

这是南宁做好应变求变文章,壮大“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一个缩影。

除了拓宽延揽人才的视野,南宁市还在创新人才认定标准、扩大认定范围上找准“小切口”、力求“深突破”。

不久前,广西林科院高级工程师邓小军作为区直驻邕单位的人才,因符合新修订《南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参考目录》中新增设的认定标准,成功申请获评南宁市C类高层次人才,并享受到南宁市相应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邓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体系,以科研成就、实际贡献和市场认可为依据的人才评价导向,让我们看到了南宁市在引才聚智上的良苦用心。”

南宁市人才政策向中直、区直驻邕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的人才有序开放的做法,让邓小军等中直、区直驻邕单位人才与首府南宁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也更坚定了他们扎根南宁、让更多科研成果在邕城生根发芽的信心和决心。

正是秉持海聚八方英才的理念,南宁市的人才吸引力、竞争力持续增强。据统计,南宁市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7290人,连续多年新增集聚来邕留邕就业发展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超10万人,其中2023年突破15万人、创历史新高。

紧盯产业最急需布局“才”的链条

产业是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培育和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去年10月,南京初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更名为“南宁初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标志着这家具有先进技术的国产化显示芯片设计公司总部正式落户南宁,将与同样落户五象新区的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形成协同效应,助力首府布局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把总部搬到南宁来,是因为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南宁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对相关领域人才的求贤若渴。”公司研发副总经理万波告诉记者,公司还与在邕高校或科研机构成立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作为该企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万波主持完成南宁市新型显示驱动芯片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建,并带领团队申报2024年南宁市“邕江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团队专项,经评审获得100万元项目资助。“我们团队研发的项目将填补南宁市在显示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完整的显示芯片产业链条。”万波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产业所需所急就是人才工作所向所为。南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南宁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深入实施人才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一产一策”,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育措施。特别是近期正抓紧制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产一策”,以“干货”“实招”助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针对数字经济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新变化,南宁市人社局主动联合华为公司,试点推出数字技能人才在南宁探索“一培双证”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符合条件的学员同时颁发“信息通信网络机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华为认证的“5G方向职业认证工程师HCIA证书”,助力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人才链。

如今,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绿城、一位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来邕创业、一个个产教融合基地挂牌成立……南宁以人才“活水”驱动产业发展“活力”,产才融合的强劲“引擎”,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紧盯人才最渴盼提供“家”的温暖

人才服务好不好,人才最有发言权。“融入这座城市后,我有了家的感觉。从黑龙江来到南宁已有3年,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南宁,就是看好这里的人才政策和宜居环境。”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学院副院长、南宁市A类高层次人才张泽民说,南宁不仅满足了人才对事业的需求和规划,还在协调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2021年来到南宁后,他从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南宁对引育人才的满满诚意,无形中增强了他为南宁发展建设献智出力的责任感。

南宁人才服务到底有多暖心?一组数据道出了南宁开门迎贤的热忱:积极兑现购房补贴和生活补助,2024年1至5月,市本级为76户高层次人才家庭发放购房补贴共849万元,为448名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助共962万元;帮助来邕求职的毕业生解决住宿问题,拓展打造110个青年人才驿站,覆盖所有县(市、区),可同时提供房间3000余个;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推出首期12个类别、32个具体事项的高层次人才生活服务清单。

南宁将惜才、爱才的理念融进了城市基因,持续推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暖心举措,让人才在南宁这片创业热土上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为助力首府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记者 韦静 余秋兰 实习生 区莹莹 黄铮 甘雨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