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展盛景 以乐为桥促融通——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综述
用音符沟通世界,以音乐交流民心。11月11日,为期6天的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在邕圆满落幕。本届音乐周举办了19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以及学术讲座、高峰论坛等衍生活动,为观众带来了高水平的音乐享受,展现了中国和东盟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和新音乐的创作研究,促进了国内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文化成果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灿烂篇章
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所演奏的作品多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魅力,体现了多元音乐相互遇见、彼此成就的美好境界。同时,音乐周通过音乐交流的形式,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
本届音乐周邀请了500多名中外音乐家到场演奏、演唱。其中,越南为主题国,越南河内爱乐乐团等越南优秀乐团为观众带来了3场专场音乐会。
“我们100多位越南艺术家献上了交响乐、民族乐等类型的专场演出。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已成为一种传统,是在地区和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文化活动。在音乐周中,每个国家都尽情展现独特的音乐风格。”越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杜洪军表示,音乐是一门不需要翻译的艺术,通过音乐的形式,人们的心可以连接在一起,从而搭建起各民族间的友谊桥梁和文化桥梁。
音乐周上展示的音乐作品国别多样、类型丰富,高水平的音乐表演带来一场又一场听觉盛宴,让观众通过音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具体的表演场次包括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声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唢呐型制乐器专场音乐会、民族管弦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竹笛原创作品专场音乐会、歌剧《故乡》音乐会版专场音乐会、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甘美兰专场音乐会,以及来自中国、韩国、越南、瑞士、泰国等国家的演奏家们带来的多场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
推介传统民族音乐
展现各地风土人情
在专场音乐会举办方面,本届音乐周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让民族与世界融通。在音乐周上,观众既能欣赏到许多带有广西民族元素的优秀原创作品,也能聆听到不同国家的传统民族音乐,了解不同国家特有的传统乐器形制和音乐文化。
“首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均为我校教师创作,观众可从中发现许多广西元素和民族元素,如广西山水风光、民族山歌、刘三姐歌谣等。”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钟峻程介绍,这些作品还将被带到国外演出,让更多人通过音乐的语言了解广西。
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还为广西区外乃至国外的民族音乐提供了展示平台,包括唢呐、竹笛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专场音乐会,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传统民族音乐专场展演。
专场音乐会的举办,助力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国家民族音乐的魅力。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印度尼西亚籍教师仁迪在印度尼西亚专场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国家的传统乐器,他表示:“音乐周的举办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提供更大展演空间
培育更多音乐人才
通过加强对新创作的现代音乐的推介,本届音乐周为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更优良的土壤和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为真正有潜力、有才华的青年音乐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展演空间。同时,音乐周不断拓展交响乐和民族乐的观众群体,让音乐进一步走进百姓,让更多人接触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观众熊娅汀在聆听越南河内爱乐乐团演奏《梁祝》时,感到非常震撼:“他们以高超的水平完成了这部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音乐作品,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节奏旋律都让我产生共鸣。”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学生唐雪妍说:“音乐周上各国音乐家齐聚一堂,展现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借助历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成功举办,广西艺术学院与东盟国家的多所高水平艺术大学建立了稳固的良好合作关系。
“今年的音乐周纳入了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举办规模比往届更盛大,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交流成果,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韦俊平表示,期待日后进一步挖掘本地的音乐资源,更好地展示广西的文化形象,为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选派了很多越南学生来南宁学习,我也参加过多届音乐周,欣喜地看到音乐周越办越盛大,在区域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享有盛誉,是非常好的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越南音乐家协会主席阮德政说。(记者 吴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