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做好“水”文章 发展“绿”文化——南宁市政协助推南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1-17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莫岚远 马莉 |责任编辑: 李鑫

近年来,南宁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保护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探索出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南宁模式”,不仅打造了湿地公园“国字号”品牌,还把湿地公园建成市民家门口休闲、亲水、接触大自然的网红打卡地,让自然与人文融合共生,成为让老百姓满意的民生工程。

2024年,市政协组成重点课题调研组,形成“推进湿地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南宁旅游新空间”重点调研课题,围绕南宁市如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发展“绿”文化,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文旅建言献策,助推南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擘画生态湿地蓝图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利用湿地资源融合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调研组认为,南宁市要擘画好生态湿地蓝图,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实施《南宁市湿地保护条例》《南宁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积极探索创新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湿地利用方式。

同时,调研组建议,要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提升湿地资源监管能力;严守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公园建设期间,通过适当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策略,确定旅游区域、路线和游客容量,打造以研学旅游为主,拓展、餐饮、会议服务等休闲娱乐为辅的旅游景区,确保湿地公园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生态文旅业态打造湿地文旅精品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湿地生态文旅融合,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发挥独特的湿地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科普的好去处;大王滩景区将国家湿地公园、水利工程、水力发电、木棉麓水土保持示范园等元素与旅游相结合,打造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研学基地;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推动城市水绿融合,打造百里秀美邕江。

尽管如此,南宁市湿地文旅产品还不够丰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也有待完善。调研组建议,南宁市要创新“邕城湿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业态,打造湿地文旅精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途径,积极构建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新经济消费场景和未来生活场景。以平陆运河出海口、西津国家湿地公园、茉莉花、“山水聚落”等特色资源为依托,策划西津湖区域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内河游艇、商务会议、水上运动、山地运动、艺术创作、科普研学、文化体验等旅游主题产品。深入挖掘大王滩的水文化、“那”文化打造研学课程和旅游路线,设置茶舍、渔村等项目,增加游客感兴趣的魅力点和吸引物,让湿地可以观光、游览、体验、运动、度假、科普、研学。在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内河空间,策划各种文旅活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

与此同时,要与时俱进,把握现代文旅融合趋势,持续开发适应时代潮流的文旅产品,重点规划开发生境体验型、文化体验型、研学体验型等旅游产品类型,建设研学中心、观鸟基地、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科研项目等。要着力塑造生态湿地文旅新形象,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

推动“湿地+”红利共享推进“智慧湿地”建设

调研组建议,要推动“湿地+”实现生态红利共享,助力绿色发展优势转化,以“湿地公园+乡村”大力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统筹做好周边地区的旅游项目开发;引入商业运营团队和各项产业项目,将湿地公园打造为当地乡村振兴示范点;丰富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延伸活动范围,形成景村一体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及水源地保护的前提下,引入生态游船,让更多的人深入库区,感受湿地的魅力。

湿地保护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公益事业,也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调研组建议,要多渠道推进“智慧湿地”建设,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方式,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加强湿地保护的技术支撑,促进生物多样性丰富发展。

(记者 莫岚远 马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