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广西南宁五象新区城市风貌和色彩控制技术导则》日前发布实施 五象新区将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门户形象区

发布时间: 2025-02-26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记者昨日从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管委会获悉,《广西南宁五象新区城市风貌和色彩控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于日前正式发布实施,围绕城市风貌建设密切相关的建筑、市政及景观设施、民俗风情文化等要素,从风貌、色彩两个维度,提出了兼具原则性与导向性的要求。同时,通过构建“分区分级分类”的风貌导控体系,制定“正面引导+负面清单”的导控措施,将五象新区打造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城市人文与自然山水和谐共融的国际化大都市门户形象区”。

总体理念为“显山、露水、见绿、彰文”

《技术导则》提出“显山、露水、见绿、彰文”总体理念,使五象新区形成“山城共融,开门见山”的山城格局,建设人水和谐的五象新区,并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赋予五象新区时代内涵、时代价值和发展活力,让五象新区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更具文化内涵。

为提升五象新区城市风貌品质,在城市风貌中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技术导则》提出构建“分区分级分类”风貌导控体系,即划分为自然山水风貌区、城市人文风貌区两个区,分级为重点风貌范围、一般风貌范围,分类为居住建筑、科教文卫建设、商业娱乐建筑、工业与仓储物流建筑、办公酒店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建筑。

其中,自然山水风貌区以自然景观及绿地水系为主,呈现五象新区山水共融格局、人水和谐的自然山水风貌格局;城市人文风貌区以城市集中建设区为主,体现自然环境良好、文化氛围浓厚、经济活跃的城市人文风貌格局。

在城市风貌中融入民族风情文化

从外观融入喀斯特地貌造型的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到融合梯田、铜鼓、风雨桥等元素的南宁博物馆、南宁市图书馆,再到以古邕州八景之一的“象岭烟岚”为设计灵感的五象塔……如今,穿梭在五象新区,可以看到很多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物。

为更好地在城市风貌中融入民族风情文化,《技术导则》对民族风情元素在建筑、景观、城市设施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要求。其中,建筑在形态、空间、立面装饰、标志标识设计等方面,可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点、风土人情、民族生活理念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创造与时俱进的建筑作品,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城市公园绿地等园林空间的布局、造景、小品建筑的设计,可以融入具有特色的自然山水、各民族文化、东盟文化等符号元素,通过抽象、转译、创新的手法体现地域民族风情特色。

《技术导则》还明确了以白色、浅灰、蓝灰、浅棕、赭石为主要色系的城市主色调,针对不同的建筑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色彩及外墙材质的正向指引。同时,还考虑了建筑绿化这一情况,针对住宅公共绿化、公建空中绿化、立面垂直绿化等分别提出了相关的鼓励措施。如公共建筑鼓励设置空中绿化,其中建筑裙房及24米以下的公共建筑平屋面鼓励设置屋顶绿化,高层公共建筑鼓励设置空中花园,进一步彰显南宁“绿城”形象。

将创新成果融入城市特色塑造

提升区是指五象新区范围内基本建成的区域。《技术导则》注重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城市风貌和色彩的精细化管理。例如,根据城市更新的创新理念,设置了提升区风貌优化内容;对提升区风貌和色彩导控提出了相应的更新优化要求,主要体现在完善沿街界面空间、增强水系活力、丰富建筑天际线、平衡区域色彩、增补亮化等五个方面。

《技术导则》还提出,提升区可根据沿街界面现有情况,补充设置共享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在邕江沿岸休闲公园增设机动车停车位,沿重要的水系内河沿线增设步道、非机动车车行道,提升景观照明,打造夜间活动区域,增设临时商业区域、丰富夜间生活、发展夜间经济;对提升区内已经形成的沿邕江、五象湖水系、五象大桥南岸桥头文化商业区等市民夜间活动热点区域进行夜间照明提升等。

“《技术导则》通过对已建项目在改建、设施更新时的引导,逐步完善街道界面设施、街道界面空间等,提升街区活力,并通过对提升区的导控,逐步将五象新区的已建区域与新建区域的风貌与色彩协调统一。”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管委会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管委会以高起点谋划创新工作,探索发展新路径。此次《技术导则》将新区创新成果融入城市特色塑造,提升了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随着五象新区城市风貌的逐步优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助力项目投资落地、助推五象新区高质量发展。(记者 韦静 李聂 林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