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车等灯” 如今“灯看车” 南宁市首批全息智慧路口投入使用缓解交通拥堵
近期,南宁市民在经过市区部分路口时发现,红灯等待时间明显缩短、通行更加顺畅。这得益于南宁市首批全息智慧路口的投入使用,通过“全息感知+边缘计算+AI”技术组合,实现了从“车等灯”向“灯看车”的转变。
据介绍,全息智慧路口通过在路口安装毫米波雷达、雷视一体机等先进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车流量,排队长度、速度等多维度数据,利用边缘智能体设备分析交通流量变化趋势,并通过AI算法对信号灯进行秒级优化调整,使信号配时更加智能化。全息智慧路口系统具有三大优势:实时感知能力强,可精确采集各类交通数据;计算分析速度快,能够在边缘端完成数据处理;决策响应及时,可根据交通状况实时调整信号配时。
“传统信号灯采用固定配时方案,难以应对实时变化的交通流量。”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交通工程中队中队长蒋俊表示,“全息智慧路口相当于为信号机装上‘眼睛’和‘大脑’,使其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实现交通信号配时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目前,我市在英华柳象、安吉西津、大学邕隆等25个路口完成全息智慧化改造。以英华柳象路口为例,该路口早晚高峰时段车流量大,改造前即便配置了6套信号放行方案,仍需警力手动调控。改造后,该路口信号放行方案自动调整次数达日均280次,较改造前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改造后,英华柳象路口平峰期放行周期由164秒缩短至127秒;晚高峰放行周期由224秒延长至248秒,在车流量饱和情况下适当延长了拥堵方向的放行时间。根据高德地图数据,英华柳象路口晚高峰平均排队长度由198米降至160米,降幅19.2%;停车次数由1.3次降为1.1次,降幅15.4%。其中,南进口直行排队长度降幅最为显著,从383米降至226米,降幅达41%。
下一步,市交警支队将继续对民族大道沿线路口、东葛滨湖路口等路口进行全息智慧化改造,提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水平,缓解交通拥堵情况。(记者 韦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