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AI 伴学 “育”见未来——南宁市“‘邕’抱AI 向‘新’奔跑”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时间: 2025-03-03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宾艺苑 |责任编辑: 李鑫

南宁市东葛路小学通过AI为每个学生生成了专属的未来职业画像。记者 黄红锦 摄

“你的未来可以是工程师、医生,或是AI训练师。”近日,在南宁市东葛路小学六年级(3)班教室,上演了一场“AI穿越未来”之旅,教师黄晓兰的话语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通过人脸识别与大数据分析,AI为每个学生生成了未来职业画像。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飞机工程师,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作贡献。”手捧着自己的未来职业画像,学生崔宇晨自豪地说。

这一幕,是南宁市各中小学校主动拥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缩影。从AI辅助写作到机器人编程竞赛,从虚拟口语陪练到智能分层作业,人工智能技术正重构传统课堂。

AI走进课堂打造智慧校园

2月24日清晨,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门口,12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挥动机械臂迎接学生。这场以“AI伴读,阅见未来”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拉开了新学期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序幕。

晨光中,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正在举行。AI机器人“小老师”与学校党总支书记莫烘霞一同走上主席台,通过声效模拟、动作演绎等形式,将传统故事转化为沉浸式课堂。当AI机器人随音乐节奏跳出整齐划一的机械舞时,操场上爆发出阵阵惊叹声与掌声。晨会后,这些AI机器人走进教室,在“希望阅读角”为孩子们朗读故事;课间,孩子们还与AI机器人展开舞技比拼、科技互动,教学楼内洋溢着欢声笑语。

作为南宁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五象二小的探索始于2019年成立的STEM工作室。“数字原住民需要超越传统教育的新素养。”校长林全智介绍,学校推进“AI+数学+X”跨学科教学改革,在低年级试点班开设每周1节的“AI数学融合课”,借助AI工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

办公室里,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攻坚小组正在研讨课例。“我们坚持‘小步快走’策略,先打造1个班级‘试验田’,通过‘一课一研’打磨成熟后再推广。”林全智展示着课程规划图,该校AI教育“三步走”战略清晰可见:从“AI+数学”学科突破,到“AI+X”跨科联动,最终形成基础课、拓展课、项目课三级体系。

“真正的AI教育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思维培养。”林全智说。如今,该校不仅开设机器人编程社团,更计划将“优化校园垃圾分类”等现实问题设为项目课题,引导学生用AI工具设计解决方案。

AI赋能教育点燃学生梦想

“什么是24时计时法?”“为什么要学24时计时法?”“怎么将这种计时法运用到生活中?”……南宁市东葛路小学三(5)班的数学课上,教师陈幸幸正引导学生与人工智能对话,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理解标准化计时的重要性。

陈幸幸认为,这种在AI“加持”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让课堂充满互动,学生专注度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更要与时俱进,让科技打破孩子们的认知围墙,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陈幸幸说,有了AI技术的支持,她现在备课更高效、更完善,创意的点子也更多了。

在南宁市东葛路小学,AI的“影子”无处不在。信息科技课上,六年级学生利用AI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学期计划;劳动课上,教师用代码制作土壤湿度检测仪,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种植;“金葵”机器人社团里,学生们积极备战人工智能教育竞赛;课后服务中,机器人、激光雕刻、车模航模等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课程最受学生青睐……

“AI赋能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新课题。”该校副校长蒙以航介绍,目前各学科教师都在尝试将教学与人工智能“碰撞”融合,把人工智能的创新手段融入教学场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思想上,要开放创新;技术上,要学习运用。”校长马步方表示,学校目前尝试通过AI把教师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提质增效和潜心育人,同时引领孩子们在学习AI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

科创之火让传统教育焕发新生

在南宁二中凤岭校区,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学生正尝试用AI设计算法并生成流程图。不远处的信息学奥赛培训室里传来键盘的敲击声,备赛的同学们正运用AI辅助编程。“传统编程需要逐行检查代码,现在AI能快速找到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优化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提示。”高二学生冯天琦向记者演示人机协作过程。

在学校机器人活动室里,高二学生顾欣怡、王思颖两位“女工程师”正在调试她们的黑科技作品——“川晓谱”变脸机器人。这个融合了川剧“变脸”绝活的智能伙伴,能精准识别观众的表情或语言,自动匹配变成相对应的脸谱,并向观众介绍该脸谱的特点。“这是我们设计的‘川晓谱’,我们希望国粹与人工智能的碰撞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顾欣怡轻点平板,机器人随即又“变”起脸来。

南宁二中于2004年开始组建机器人竞赛团队,参与各类机器人竞赛,形成了“赛育融合三建设”的育人模式和“研创赛思”训练体系。学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立广西唯一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赛事训练、项目研发等,深化大中小学一体化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学校从2024年开始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系列AI辅助教学的课程。“我们正在探索利用AI为教学插上‘智慧的翅膀’。”南宁二中凤岭校区信教中心主任林边菊表示,AI不仅激发教学灵感,更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焕发新生。(记者 宾艺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