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用心用情解难题 扶残助残暖人心— —南宁市残联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绽放新光彩

发布时间: 2025-03-27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冯梓剑 郑琰 |责任编辑: 李鑫

全市23755人(次)残疾人获得全面基本康复服务;5062名残疾人获免费适配基础辅助器具;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790人;资助残疾学生1492人……2024年的时光卷轴上,南宁市残疾人事业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绘就了一幅民生幸福生活新图景。

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从运用科技为残疾人事业赋能,到推动医疗与康复深度融合;从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到积极创新残疾人教育模式,再到汇聚全社会爱心,市残联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站在残疾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办实事。未来,市残联将以高质量落实残疾人民生实事为着力点,聚焦乡村振兴、残疾人稳定增收、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合法权益保障等关键领域,全力以赴办好惠残助残实事,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残疾人群体,为残疾人这一“春天的事业”书写更为生动、精彩的篇章。

让科技之光温暖每一名残疾人

今年2月召开的广西新春第一会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市残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科技助残新路径,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残健融合心理健康共建基地体验室,配备了脑波检测仪、VR智能疗愈仪和脑活力光波仪等前沿科技产品,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咨询、治疗和康复服务,提升残疾人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残疾人在生活中要面对比普通人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生理的不便往往容易引发心理上的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会阻碍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南宁市盲人按摩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陶进表示,这类新科技对于残疾人,是认识自我、调整心态的重要工具,对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市残联将深度对接前沿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在高科技辅具应用领域持续深耕,构建高科技辅具展示与适配平台,引入适配不同残疾类型、功能多元且价格亲民的“黑科技”产品;同时加速数字助残服务平台的迭代升级,整合线上心理诊疗、就业培训、生活帮扶等功能,打造一站式数字助残生态,让科技之光温暖每一名残疾人。

医康融合温暖守护全生命周期

康复,作为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拥抱美好生活的关键通途,意义重大。在推动残疾人事业稳健前行的漫漫征途中,精准康复始终是市残联探索与钻研的核心方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普通学龄前孩子稍作引导就能背诵,对残疾儿童月月而言,却困难重重。刚开始学习时,月月发音含糊,记不住诗句急得直哭。康复机构老师微笑着轻抚她的头,放慢语速反复教。经过老师悉心教导和自身努力,月月不仅能说简单句子,还会背诵古诗了,新学期已转到普通学校就读。月月家长激动地说,“从未想过孩子能有这般变化,多亏康教融合新模式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采用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康复和教育方案,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潜能。”康复师林英花说,0至6岁是残疾儿童的最佳康复期,机构运用融合教育、治疗与日常生活的康复教育课程,将运动、认知、沟通、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使训练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让孩子获得完整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索。

据了解,南宁市全力整合资金力量,投入6546余万元专项资金,强势助力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被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5097名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工作,为23755人(次)残疾人提供了全面的基本康复服务,免费为5062名残疾人适配了基础辅助器具。

市残联以广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项目试点落地南宁为契机,积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大胆创新康复模式:将传统单一的“专家讲授”形式,升级为“残联建基地+专业团队服务+残疾人自助互助训练”的多元协同康复方式。凭借精心打造的优良康复环境、专业细致的康复指导,以及极具共鸣感的康复体验,帮助700名残疾人在生理与心理层面同步实现康复,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地迈出前行步伐。

此外,市残联积极推动区域间合作,联合深圳、上海等地的公益基金和顶尖医疗团队,为脑瘫儿童、肢体残障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公益康复服务。免费筛查、公益手术救治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残疾功能障碍,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就业创业让梦想生根发芽

今年2月,一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活动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方懿,一名肢体残疾人,在这场招聘会上找到了工作,成为某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护工,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这不仅让她实现了自食其力的愿望,也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尊严的支点。为确保每一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市残联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通过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访企拓岗、开发适残岗位等措施,稳步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积极推进“蚕豆小站”“蚕豆工坊”等残疾人就业创业实训点项目,为残疾人创办的公司提供人才推荐、直播场地等帮扶,鼓励更多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数据显示,南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7.67万人,已就业4.53万人,就业率59.06%,就业人数位列全区首位;2024年全市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790人。

市残联还高质量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如短视频制作、盲人按摩、电子商务等项目,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水平。在“蚕豆公益”系列助残品牌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就业梦想。

毕冬,因患成骨不全症导致肢体二级残疾。这类患者易发骨折,因此被叫作“瓷娃娃”。大学毕业后毕冬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16年,他创办南宁市嗨站软陶工作室,利用面塑、泥人制作手法及创新研发的免烤新型软陶技术,抓住“生日”“情侣”“毕业季”等订单增长关键词,成功在定制礼物潮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他的工作室制作的数万个泥塑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数十家平台的店铺营业额突破400万元,员工数量也增加至20人。在市残联的推荐下,毕冬参加了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残疾人公益赛,最终斩获团队组自强类项目金奖。

今后,市残联将继续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精准化服务,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实现自我价值,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点亮特殊群体的智慧之光

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的融合教室里,残疾儿童小宇正与普通学生合作完成科学实验。该校自1990年起便开设了特教班,开启了特教班与普通班随班就读的双线并行普特融合教育之路,安置了26名特需儿童在14个普通班就读。一名特教教师表示:“当普通孩子主动帮助坐轮椅的同学推开门时,我看见了教育的真谛。”

为保障我市残疾少年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不掉队”,推进我市特殊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残联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普特结合原则,多举措保障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努力让教育有质量、有温度、有品质,让人民更满意,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检验主题教育成效。同时,健全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水平,资助更多的残疾学生完成学业。2024年,全市共发放残疾人教育专项补助118.88万元,资助残疾学生1492人。

此外,市残联还组织“全区残疾人特殊教育发展”课题调研,成立专门课题调研组,多次深入各县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家庭,开展课题调研,完成调研文章《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为我市今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优化助残服务关爱氛围浓厚

“您放心地跟着我们的工作人员,他会一路带你们到达目的地。”近日,视障乘客罗女士在民族广场站乘坐地铁前往金湖广场,地铁站安排了专人陪伴,让她一路畅行。“非常感激地铁工作人员热心细致的服务,让我们的出行更有保障。”罗女士表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却感受到南宁这座城市的温暖。

文体浸润的力量更为深远。为了让残疾人群体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温暖,市残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从残障青少年与普通学校学生联合表演,到爱心企业为“蚕豆艺苗成长计划”捐赠,再到中小学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残障青少年儿童开启“马拉松之旅”……每一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都凝聚着社会对残疾人的深情厚谊。

市残联还加大对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运动员推荐、选拔、输送和培养体系,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和保障。2024年,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刘翠青在参加巴黎残奥会期间,获得2枚银牌、1个第五名的好成绩。

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重塑城市肌理。地铁站里的盲文导视系统与语音提示无缝衔接,图书馆增设的触觉阅读区让知识流动更加平等,这些细微处的改变,如同春雨浸润大地,让“有爱无碍”成为城市文明新注解。

春潮涌动处,花香满城飞。当公园里残健交融的笑语随风飘散,让人看到的不仅是残疾人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精彩绽放。市残联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推动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在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上,每一名残疾人都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冯梓剑 郑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