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南宁一季度地表水水质跻身全国前列
南宁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水生态环境。图为美景如画的邕江两岸。记者 宋延康 摄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南宁市成绩亮眼,地表水水质跻身全国前30,排名第15位,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南宁市近年来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守护碧水清波的努力与创新实践。
2024年,南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建成区原有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均达100%。8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城市水质指数同比改善1.01%,为今年一季度南宁市地表水水质进入全国前30打下坚实基础。
在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南宁市以法治为河湖治理护航,颁布施行《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以“小切口”立法完善河湖治理法制保障。编制《南宁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稳步推进。同时,开展邕江等7大河流“提质进位”行动,实施73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其中,六景、伶俐、马巢河、沙井等水质净化厂项目加速推进。此外,南宁市还落实超标预警机制,组织23次水质异常断面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确保流域所在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
守护老百姓“水缸”安全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宁市着力推进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市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该项目建成后,南宁市区饮用水取水口将上移至左、右江,形成“两江并举、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为城市供水安全加上“双保险”。全市完成1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尽划”,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标志牌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巡查水源保护区350个次,累计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260个。投资1.05亿元完成3个农村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饮水安全问题。
城市内河治理关系民生。南宁市加快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建立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对原有黑臭水体水质开展月测、月分析、月研判。严格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15个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00.5万吨/天。投入超16.28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和管网维护,累计完成超10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和8000多个雨污管网错混接点改造,“厂—网”一体化运维和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获住建部推广。针对群众关切的排污口问题,全市排查河流岸线2310公里,推动213个污水直排乱排问题整治,开展汛期入河排污口监管“雨燕”行动,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风险隐患民生事项清单,推动竹排江流域排涝减污能力提升。还将黑臭水体排查范围扩大至县城,助力改善县城人居环境。
今年一季度,南宁市治水脚步不停歇。重点流域地表水“提质进位”行动持续攻坚,智慧河湖不断升级,整合水生态环境领域3500余个点位,绘制流域“监控断面、水源地、排污口、污染源”矢量化一张图,为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安装“天眼”及在线监测设备。全市县级以上新设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划定水源保护区,持续推行“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各级河长巡河2.16万人次,城市水质指数同比改善11.37%,主要流域水质改善幅度位列广西第二。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的水生态环境,让南宁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杨盛 农姁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