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宾阳邹圩镇:继承发扬红陶非遗技艺走出新路子

发布时间: 2017-02-09 |来源: 南宁新闻网 |作者: 庞丽娜 |责任编辑: 沈晔

  需要人力转动的制陶工具。

编者按:宾阳,自然山水钟灵敏秀,民俗风情咨彩浓郁,民间文艺丰富。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经过采泥、练泥、制坯、晾坯、装窑、烧制、出窑等多道工序,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走进宾阳县邹圩镇下窑坡,探访宾阳红陶非遗传承人——颜长希。

宾阳县陶瓷生产始于明末,全县较有名的有宾州和邹圩两个镇,邹圩镇陶器约于清朝乾隆末年(约公元1795年)由几位颜、苏、冯、梁、袁等姓氏之人从外地拜师学艺后带回江口窑,下窑和新窑村世代传承,邹圩社区下窑村就是当地有名的陶器生产专业村,全村有人口720人,目前从事陶器生产的有100人,全村共有6口窑,产品主要有坛、瓮、钵、盆、罐、盖等,产品远销云南、贵州。

“从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做的这个陶艺,一般是夫妻做的家庭作坊。天晴的时候,家庭作坊40天可以做得一窑。”向记者介绍的是宾阳县红陶非遗传承人颜长希。颜长希1962年出生,是宾阳邹圩下窑红陶非遗传承人,1979年开始学习制陶技艺,从事制陶技艺30多年,2013年从师帅立功学习制陶技艺,在多年的红陶制作技艺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现在已经成为了宾阳县制陶技艺中的代表性人物。

下窑村陶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和考究,生产工艺流程大致分为:洗泥,晒泥,滤泥,练泥,制坯,晾晒坯,制釉,过釉,再晾坯,装窑,烧窑,出窑等十多道工序,其中,以制坯、制釉最为关键。近年来,为提升产品品质,邹圩陶器逐渐从生活陶器向艺术陶瓷转变。

目前,拥有123户700多人的下窑村,近70%的村民从事陶瓷生产。“历来我们基本上就是以农村为主的生活用品,现在就和我们这帮人目标就向茶壶这种艺术产品方面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下,当地陶艺师傅不断摸索创新,开发研制更多门类的产品,如陶瓷电茶壶、陶瓷电饭锅等,适应市场的需求,颜长希与村民们在红陶创意上不断创新,让宾阳百年陶艺在创新中走出了新路子。

1   2   3   4   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