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隆安县:青少年深入水稻种植基地感受“那”文化

发布时间: 2017-04-13 |来源: 南宁新闻网 |作者: 黄文媚 |责任编辑: 沈晔

  “很开心参观了水稻种植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插秧的部分,感觉农民种田很辛苦,以后一定注意节约粮食。”农立盛小朋友开心地聊到第一次体验水稻种植的感受。4月9日,由县科协、县教育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隆安县青少年科普教育、‘那’之旅体验基地”在隆安昌隆公司雁江香米种植科普示范基地举行挂牌仪式,现场近200名家长及青少年深入科普基地感受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隆安“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程。

深入基地实践学习体验“那”文化

小学生们在听讲解员介绍用机器来操作现代农业

小学生们在体验种植水稻

挂牌仪式结束后,家长及青少年随着解说员参观了培育秧苗的过程、育秧大鹏、大米加工车间、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那”文化展示区、雁江卷筒粉制作过程,体验了传统农耕等内容。每参观一处,青少年们都露出惊叹的表情,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 “带小孩来体验可以让他们了解怎么样种田,以后会更加珍惜粮食,这对他们有教育意义。”家长余冰说出了自己参加活动的初衷。  

隆安县是我国稻作文明的发祥地,在壮语中“那”就是“田”的意思。2013年,隆安县获得由中国民协授予的“中国‘那’文化之乡”称号。“今天看到孩子们在田地里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觉得到我们的孩子应该多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去学习,这样‘那’文化传承可能会更好。”隆安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凌水表示稻作文化需要青少年的传承和发扬,这次的体验活动就想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

通过建设隆安县青少年科学教育、“那”之旅科普体验基地,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科普辐射带动示范作用,融入科普元素,建成以“那”文化(稻作文化)知识传播、农业知识科普、农业生产体验、农业技术普及等为一体的“那”之旅体验中心。基地负责人凌维利表示,在基地会划出3-5亩的农田,根据农时定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通过播种、耕耘、插秧、施肥、管理、收割、脱谷等劳动环节,让他们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机械化种植水稻提高生产效率

雁江镇属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宜人,适宜发展农业事业,特别适宜种植水稻。广西隆安昌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隆安最大的种粮户,也是全国种粮大户,公司通过原先松散的种植资源进行整合,致力打造一个全国唯一以“那“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示范区。

小学生在雁江镇的粉店体验制作卷筒粉

基地负责人凌维利向记者介绍,今年示范区种植的早稻品种有兆香一号、中广香一号、丰两优,大部分是用机器来完成。“一天一台机器能够插秧30亩到40亩之间,换作人工一人最多只能插一亩左右,而且人工费一天按照两亩来算需要100元,一亩三十元包给机械师,这样每亩就少了20元,机械化效率高,又节约成本。” 基地现已经种了900多亩,每天用3台机器插播,凌维利告诉记者,相比用传统方式种水稻,机器种植在产量上大约每亩提高100斤。目前建有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炼秧育秧大棚,每批次育秧可满足水稻大田种植3000亩。

技术员杨秉伟介绍,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达到15-20亩左右;每台收割机每小时可以收割20亩,人工收割每小时0.5亩左右;每台烘干机每天可以烘干30吨大米,5台烘干机就可以烘干150吨稻谷,以一亩800斤的产量计算,相当于每天可以烘干300亩的产量。“换做人工晒干就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受天气影响较大。”杨秉伟说从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生产到包装,整个过程只需要7个人就可以完成。

据了解,示范区核心区4000亩,涉及村民1682人;拓展区6200亩,涉及村民1297人;辐射区16400亩,涉及村民3091人。示范区在去年底已完成自治区级验收,现在示范区以“公司+科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雁江香米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农户入社,公司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统一深加工和销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