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引项目 摘穷帽 谋发展

发布时间: 2017-05-23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君君

  江南区江西镇同良村山坡林地里一栋栋厂房林立,施工车辆进进出出,到处是热热闹闹搞生产的场景。南宁市新世丰农业科技公司落户于此,贫困户韦小三在公司里打工,月收入有2800元。和韦小三一样,同良村的贫困户大部分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就业。

  走访发现,同良村通过不断引入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创新发展模式,与企业共建共赢,确保了贫困户顺利就业。长期固定的收入来源,让贫困户们实现了脱贫,该村去年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贫困发生率由6.44%下降到2.49%。

  整合土地引项目

  过去,同良村村民主要种植蔬菜、甘蔗、玉米等传统作物,收入有限,不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其实这里挺有优势的,村里出来就是南扶二级路,每家每户都有几十亩山林地,产业扶贫中企业最关注的交通和用地问题都能解决。”驻村第一书记彭敏由南宁市国土局选派,多年土地工作的经验让他很快找准了村里发展的路子。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彭敏跑遍了同良村的8个坡,一张土地利用规划图在他心里慢慢成形。“村里条件不错也得有项目才行,土地资源得好好利用,做好长期规划。”彭敏说,村里按土地政策将能够流转利用的土地清理出来后,很快就有企业找上门“谈合作”。

  “这里交通、土地都有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合生猪养殖,我们和村里一谈就定了。”南宁市新世丰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蒋荣成说,从项目洽谈到项目落地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2016年3月,新世丰的基地正式落户,当年9月至12月公司卖出了1500头猪苗,收入800多万元。

  很快一批企业也相继在同良村落户。“现在村里还有肉鸽养殖、肥料、生态园等多个项目,不少企业还找上门来谈项目,我们正在洽谈和考察。”彭敏笑着说。

  扶贫基地促就业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得到租金收入,但这还远远不够。“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还得会门技术,有份工作才行。”彭敏和企业协商,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做好扶贫扶持工作。

  在新世丰农业科技公司大门口挂着这样一块招牌——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良村扶贫基地。“在谈签约的时候,村里就说要留下部分工作岗位聘用贫困人口。”蒋荣成说。

  在引项目实际操作中,同良村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实现共赢。村委拿出市政府下拨的78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购买了新世丰公司建成的6栋猪栏,并长期租给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每年收取租金6万元。同时,村委会和新世丰签订合同,明确了贫困户就业岗位数量,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形式,带动同良村“摘帽”及贫困户脱贫。

  “这6栋猪栏是村集体的扶贫产业,由我们6户贫困户管理,公司发工资给我们,并为我们培训养殖技术。”韦小三认为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在家务农、照顾家人,打工收入也不错,现在大伙都觉得日子很有盼头。

  为了扩大贫困户的就业渠道,同良村还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公益岗位,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仅就近就业一项,一年贫困人口就可以增加收入2万至3万元。

  企业“抱团”共发展

  企业发展越快,贫困户就业岗位就越多,所以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现如今彭敏每天的重点工作。同良村委办公楼里有间特别的办公室——驻村企业办公室。村里的落户企业对这里都十分熟悉。

  “我们企业之间原本都不认识,在这个办公室开沟通会时聚在一起才知道彼此,通过企业间的交流促进了我们进一步合作的可能。”蒋荣成笑着和“邻居”广西瑞浦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慧打招呼,今年杨国慧的农业生态园就要试营业了。

  “村里支持企业发展做得特别好,有啥困难向村里反映,立马就能解决。企业间交流合作多了,现在村里的企业都有不少合作意向。”杨国慧说,蒋荣成的猪场里的猪粪处理后是天然的有机肥,可以作为自己生态园的肥料,而生态园的一些“农余”也可以做饲料。企业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同良村的产业扶贫路子也越走越宽。

  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引入企业项目,创新模式增加用工需求,同良村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变成了村内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现在村里的土地资源还有不少,但我们一直在考察洽谈企业,希望新项目可以与村里现有企业‘抱团’发展,彼此促进。这条发展路子,企业和村里都很支持,毕竟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共同致富是我们共同的理念。”临别时,彭敏坚定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