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广西民族学院”这几个字时,人们总会感到一种亲近,因为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民院人。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广西民族学院校门上那几个苍劲有力的行楷字,是当年由郭沫若先生所题的。
第一次求字失之交臂
记者为此专程找到经历了那段历史的现广西民 族学院唐鹏教授,听他讲述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这几个字确实是由我国现代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题的,而且这其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唐教授回忆说。1958年,“广西民族学院”这个校名确定。在郭沫若题字之前,广西民族学院的校名是用毛主席的字体拼成,并非毛主席亲题。当时学院的领导认为这样“凑”出来的校名终归不是最好,所以一直想找个机会能得到名人的亲笔题词。“直接向国家领导人提出来为学校题字,看起来比较困难。”唐教授说,“如果有某位名人来到学校访问时,学校趁此机会提出要题字请求,应该比较有意义。”
机会果然来了!1962年春,郭沫若先生来邕访问,而且广西民族学院正好是他预计行程的其中一站。郭沫若虽非专门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却有目共睹,可以说是当今“流行书风之祖”。郭沫若少年时代就心仪“苏(东坡)体”,又受当时书法主流“碑帖结合”的影响,东渡日本后探奥于甲骨文,研究早期造型符号,然后用毛笔撰写,字里行间的金石气油然而生。后来他又对晋唐书法以及明中后期一些书法加以消化与吸收。建国后,郭沫若的书法已走向成熟,并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
得知郭沫若先生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当时广西民族学院的领导十分欣喜——找名人为学院题字的良机终于到来。在校的师生也因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将亲临学校访问而备感荣幸。唐鹏教授回忆说:“我当时还是民院中文系的学生,并幸运地作为迎接郭老的学生代表。那时候真的是既感到意外又兴奋……”
就在全校做好迎接郭沫若访问准备的时候,一个遗憾的消息突然传来:郭沫若的行程临时有变,广西民族学院的访问被取消了。题字的机会就这样与广西民族学院失之交臂。
第二次求字欣然应允
“尽管错失了这一次好机会,但广西民族学院确实与郭老的题字很有缘……”唐教授回忆说,当时在广西民族学院的中文系有一位名叫朱棠的老师,是泰国归侨,早年与郭沫若在延安抗日大学时有过一些交往。解放后,朱老师先在中国文化部电影局工作,恰好与郭沫若的夫人是同事。通过郭夫人的关系,朱老师与郭沫若渐渐熟识起来。后来,朱老师来到广西民族学院担任教师,但他与郭沫若的联系一直未中断过。
时任广西民族学院院长的袁似瑶了解到朱老师和郭沫若先生是好朋友后,便希望能通过朱老师找机会联系郭郭沫若为民院题写校名。
1963年9月,朱棠老师利用暑假回家探亲的机会找到郭沫若叙旧。会面时,朱老师向郭沫若介绍了广西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教育情况,同时也传达了袁似瑶院长殷切期望他为广西民族学院题字的心愿。郭沫若在了解到广西民族学院在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后,欣然应允。郭沫若随即挥毫写下有关“各民族团结一致”的题词,并落款以“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书为广西民族学院”。这样的题词对于郭沫若来说也许很平常,但对于广西民族学院来说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郭沫若亲题的“广西民族学院”很快被用作校名。随后,这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伴随了广西民族学院师生将近半个世纪。
郭沫若所题的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