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家书
透过手机换代“数”说邕城版图变化
引子
手机短信是我们的一封封情书
每天起床和睡觉前,我和男朋友都要用手机互发几条信息聊一聊,一条条短信是我们的一封封情书。
多年前在南宁读大学时,每当想他,我会翻开他给我发的短信。这比高中时只能传字条、写信强多了,有时想他了还得躲在被窝里看他写的字呢。
如今有了微博、微信,虽然远在异地,我也能随时和他分享生活中的见闻,往往我刚发,他都能马上看到、回复……
核心提示
2000年,时代的指针划入一个新的历史世纪。回想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手机的普及是南宁发展进程一个深刻的时代印记。老百姓的通讯工具从最初的固定电话、BP机、大哥大,到了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除了用于打电话,还有很多新鲜的用途,如短信、彩信,到后来的手机上网、微博、微信等——即所谓“电子家书”。几十个字的短信、100多字的微博,在网络空间中传递着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爱和互动,也见证了南宁的勃勃生机。
我说
考上大学家人奖一部手机
讲述者 杨妮 泰语教师
2002年,我念大一。我带进民大校园的,除了行李还有一部手机,那是家人给我考上大学的奖励;当然,也是因为第一次出远门,家人为了方便随时能联系我。
那时候的手机都是白屏或蓝屏的,功能就是能接打电话和发短信。当时还是穷学生,用手机打电话是很奢侈的,我记得拨打和接听电话都要0.25元一分钟;除非有急事,否则还是买校园IP卡在宿舍用固定电话打。那个时候手机对于我来说纯粹就是短信机。
当时,我男朋友离我很远,在大连读大学。由于当时的手机储存空间很小,收发几十条短信就满了,有些短信想留着都没办法。而且10年前,民大在南宁还是个很偏僻的地方,我发现如果哪天我到市中心逛街,和男朋友发起短信感觉就比在学校那边快。而有时候有急事,在市中心发短信给学校的同学,我人都回去了,对方才刚收到短信,甚至有些都收不到。
大学毕业,我男朋友为了我回到南宁工作了,我却签约到了钦州的一个学校。虽然距离比上大学时近了很多,但我们还得依赖手机来维系感情,不过那时很少感觉到手机没有信号的问题了。为了在同一个地方,前年我重新回到民大读研,去年去泰国实习1年,国际话费很贵。还好有了微博、微信,能即时和他分享国外的见闻。
今年我和男朋友终于结束了10年的爱情长跑组成了一个小家。有时候他就在隔壁书房,我在客厅,他还发条微博@我,“亲爱的,给我剥个橘子过来吧,我加班好辛苦哇,求安慰。”在我们看来,各种“电子家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调剂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