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使得市场物丰货足。 记者陈羽摄
10月7日,“双节”小长假最后一天,家住兴宁区畅春湖山庄的谢秀月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准备去菜市买点好菜,全家人好好吃上一餐,为这个假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平时上班忙,难得有时间下厨,今天最后一天假期,买点好菜,跟亲朋好友聚一聚。”谢阿姨边走边说。虽然小区门口就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摊点,但谢阿姨执意要去更远些的东升菜市。“那里的菜品全些,东西也够秤”。
谢秀月今年54岁,供职于一家国有企业,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她告诉记者,她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新中国从贫穷到繁荣昌盛的过程,“以前日子苦着呢,能吃上鸡蛋和猪肉的就算是大户人家啦!”而今,今非昔比,花样繁多的菜品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倾向于绿色、健康的食品。
上午7点半左右,谢阿姨拉着小推车到达东升菜市。此时的菜市一片热闹,来来往往的“煮妇”们或蹲或站精心挑选着。“这个菜市的规模和麻村菜市、埌东菜市差不多。”谢阿姨边走边说。记者看到,进门左手边是一排水果摊,右手边则是卖馒头、米粉的摊点。再往前走20米左右,才到达真正的菜市场:青菜、肉类、干货、海鲜、熟食各自分区,鸡鸭屠宰区则位于菜市最里面的一排店铺里。
“今天准备买啥菜?”
“买点海鲜吧,这个季节的海鲜够肥美!”
谢阿姨来到海鲜摊,挑了三只花蟹,买了一斤多虾。“都是26元钱一斤,这个价钱算不上贵。”谢阿姨告诉记者,菜市原来并没有“活”的海鲜,只有些冻鱼之类的,虾、蟹摊点也是今年才搬进来。回想起当年,谢阿姨无不感慨。十年前,谢阿姨一家三口住在二居室的房子里,如今儿子娶了媳妇,换成了三房两厅的大房子,平时的吃喝更不用说了,“以前过节最多就是杀鸡杀鸭,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肉,青菜也就是那几样。现在不同了,过节和不过节没什么区别,一年四季想吃什么,菜市都有卖。”
8点半左右,谢阿姨的小推车里已经非常“丰满”,鲫鱼、排骨、豆腐、虾、螃蟹、韭黄、猪腰、苦瓜、菜心、莲藕……“阿姨您知道南宁市有个‘菜篮子工程’么?现在超市、菜市场上卖的肉类、菜品都是从生产基地运送过来的。”记者问到。
“‘菜篮子工程’听说过,这个是关乎民生的好政策,为老百姓造福,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红火。”谢阿姨说。
正如谢阿姨所说,南宁市“菜篮子工程”让市民的餐桌有了大变化,真正享受到了好政策带来的实惠。据了解,南宁市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投入为保证,“菜篮子工程”实现了生产有基地、销售有市场、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新格局。目前,“菜篮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市政府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扶持“菜篮子工程”项目,全市建成万头猪场11个,家禽基地22个,利用江河水库发展网箱养鱼5000多箱,蛋品基地6个,奶品基地4个,蔬菜基地5.2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6569万公顷。与此同时,“菜篮子”产品结构显著改善,蔬菜上市品种达50多个,反季节菜、精细菜不断增加,牛、羊、禽、鱼等人均占有量逐年上升,副食品消费朝优质、营养、鲜活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