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孤寡老人的“社区女儿”;她,是社区共同的“孩子”;她,6年来默默照顾一名流浪汉。这3个“她”是南宁市永宁社区的3位居民,永宁社区书记李春红说:“我们社区的居民就是这样,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有困难尽自己的能力帮一帮,居民之间互相帮助,能帮就帮,住在这里感觉很踏实。”近日,记者走近这3个“她”,看看在这个充满爱的社区里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她,一个人帮了很多人
说起南宁市永宁街的彭月珍,居住在这一带的居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年来,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照顾周围的孤寡老人、低保户。
自从去年5月份华强街道办设立“社区儿女联系卡”后,彭月珍就积极响应,主动提出照顾社区里的廖超云、刘其芬两位老人。实际上,她早就已经担负起了照顾她们的责任。居住在南宁市华兴里的84岁空巢老人廖超云,每逢天气突变都会患上咳嗽,彭月珍看着心疼,长期在老人家里备好各种中成药,一遇到天气冷热交替她就会提醒老人服药。
作为“社区儿女”,彭月珍还同时照顾着居住在华光里一位80岁的孤寡老人刘其芬。彭月珍经常到老人家里帮忙洗衣服、搞卫生。更难得的是,根据老人的饮食喜好做好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里。她还掏钱找来维修师傅帮老人修理电器线路、维修家具等。
在永宁街落脚的这些年里,彭月珍已经当过不少孤寡老人的“女儿”,有时候是“一对一”,有时候是“一对多”。在照顾他们期间,彭月珍坚持一日三餐做好饭菜送给老人,就这样一直送到老人安详离世。
她,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居住在永宁街西二里的小丽(化名)今年已有11岁,自从她未满周岁来到这个社区以来,她就成了街坊邻居大家共同的“女儿”。
小丽的身世颇为可怜。小丽的母亲11年前生下她的时候已经身患重病,而其父亲早已不知所踪。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小丽母亲找到了自己的侄女——居住在永宁街的何国玲,并恳求她收下这个孩子。当时,何国玲心脏不好、血压偏高因而没法外出务工,自己的孩子年龄也很小,为此她十分为难。但是看到这个嗷嗷待哺的可怜女孩,何国玲心软了。
小丽被何国玲接回家里不久,她的母亲就离世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何国玲没法全心全意照顾小丽,周围的街坊邻居主动提出帮忙。住在附近的韦秀玲每天为孩子洗澡、护理,为何国玲分担了很多重活儿;阿莹、阿香等几位热心市民隔三岔五就给何国玲50元、100元,让她为孩子添置新衣;阿宁叔叔常常将家里闲置的衣物送给小丽,还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小丽上小学后,冬梅阿姨赶来给她买了个新书包,还送来100元给孩子购置学习用品……小丽几乎成了整个社区共同的“孩子”。
“回头想想,这11年来如果没有街坊邻居的帮忙和照顾,我真不知道怎么熬到今天,有了他们的帮助,我觉得我们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何国玲感慨道。
她,能帮就帮从不告诉他人
如果不是最近一次无意间的对话,永宁社区书记李春红至今都还不知道,居住在永宁街西二里的任梅芳这6年来,一直坚持照顾一名流浪少年。
年近50岁的任梅芳是个朴实的家庭妇女,她的工作是为退休老人做饭菜、打点起居。2006年的一天,任梅芳做好饭菜后从鲤湾路返回永宁街,在经过民生广场的时候发现了一名躺在那儿的年轻流浪汉。“他当时看上去有十七八岁的样子,身上穿的衣服很破。”任梅芳回忆。任梅芳见状,怜悯之心顿起,想到自己正好从退休老人家里带回些剩饭菜,她便停下来给流浪汉喂饭。
此后,每天早晚任梅芳从那里经过,她都要看看那位流浪汉在不在,尽量给他送点吃的,天气转冷时就把家里闲置的棉被、裤子给他送过去。“后来,我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照顾他,居住在新阳路福利院的雷阿姨夫妇更是风雨不改常年照顾着他。”任梅芳说,雷阿姨夫妇经常为流浪汉理发、送吃的。
新闻背景
2012年5月,南宁市华强街道办启动了“彩虹工程”。“彩虹工程”的寓意是:彩虹象征着希望,希望在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与关爱下,风雨之中的特殊人群沐浴爱的雨露,迎向阳光。
“彩虹工程”以服务辖区居民为重点,推出了以“红、青、蓝、绿、黄、橙、白”7大特色服务为主题的“彩虹工程”,着力提高创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水平。
这其中的“青”,除了包括以大学生助理为载体,在永宁社区“青年志愿队”,重点为辖区贫困家庭、残疾人、困难老党员、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等提供家政、维修等服务外,还包含了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居民之间互帮互助,设立“社区儿女联系卡”,与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结成对子,做他们的“协议儿女”,随时随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与辖区弱势群体签订帮扶协议,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