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广西首个气象科普园,入园如同玩穿越,饱览古代天文气象仪器———
看看古人如何测云雨
二十四节气浮雕墙 记者段柳健摄
明天,南宁市气象科普园将向公众开放,记者日前迫不及待地前去探营,提前给大家介绍园里有意思的地方。
75米长浮雕墙开启气象文化穿越之旅
一入园就可看到浮雕墙,既有反映古人在农历二十四节气期间进行的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也有雕刻着火箭弹、雷达等现代气象科技装备。浮雕墙总计75米长,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将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展露无遗。园区还取二十四节气名称典型字义,精心编成了容易背诵的顺口溜。
园区里还有10块坐石,其中5块雕刻有“雷”、“云”、“虹”、“雨”甲骨文字体以及一句甲骨文气象记载。另外5块上则刻着“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等气象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观象广场融汇古今中外气象仪器对比
走过了文化氛围浓郁的浮雕墙,便来到了古今中外气象仪器展览点———观象广场。这里有不少仿制的古代天文气象仪器,比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浑天仪、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简仪、明清时期发明的黄铜雨量器、汉代用来测风的相风铜鸟,以及一组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测量温度、湿度、气压的仪器等。
相风铜鸟是古代的测风器,和现代的测风仪做个古今对比,妙趣横生。日晷还能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兴趣。
信号铸碑以史为鉴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沿着绿荫继续往前走,会发现一条以天气现象符号浮雕排列而成的石头小径,共刻有30个代表不同天气现象的符号:大风、阵雪、雾……走过这条“风云小径”,便行至气象防灾减灾区了。
这里屹立着春夏秋冬四根预警信号柱,按季节将南宁市当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展示于此。在一旁的护墙上,《南宁市气象灾害大事记》记录着从古至今南宁所遭受的气象灾害。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大家来气象科普园里看看,在感受一墙、一凳、一石甚至一个路标所透出的气象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