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粽子消费升温,6月7日,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端午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警示信息,提醒公众提防“硼砂粽”和“返青粽叶”。
在广西一些地区,居民自家包粽子时,有将草木灰掺入水中煮粽子的习惯,也就是所谓的“碱水粽”。食药监部门提醒,不提倡使用草木灰加工粽子。草木灰气味特别,易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采集草木灰的过程易带入煤灰、焦土等杂质,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粽子。
“硼砂粽”已不是新鲜把戏,但几乎每年端午前后,媒体报道中总有它的身影。6月6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通报,在市面抽查的30个粽子样本中,发现有两个碱水粽样本含硼砂。
广西食药监部门特别提醒,硼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很大,会引起急性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红斑、休克、昏迷等症状。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分辨“硼砂粽”,先看粽叶,加入硼砂后,糯米不粘粽叶,粽叶特别滑爽;“硼砂粽”吃起来特别有弹性,弹得可疑。
除了“硼砂粽”,市民还需提防“返青粽叶”。监督人员介绍,为保持粽叶新鲜诱人,一些商家或餐饮单位采用化学染色手段,加入工业用硫酸铜和工业用氯化铜,让已经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使其表面光鲜、色泽鲜绿,而人体过量或长期摄入铜,会使大量铜元素积蓄于肝脏,引起铜中毒。
如何躲开“返青粽叶”?监督人员建议,买粽子时,看到鲜绿可人的粽子要提高警惕。还有三招可供参考:一看外观,正常粽叶经过高温蒸煮,颜色会变得暗黄,“返青粽叶”则绿得鲜艳;二闻味道,“返青粽叶”包的粽子没有粽香,而是有淡淡的硫磺味;三探粽水,正常的粽叶煮后,水是淡黄色的,“返青粽叶”煮后水会变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