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老师解读太空授课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10时许,神舟十号(以下简称“神十”)航天员通过几个实验给地面上的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直观的物理课。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本报记者邀请了南宁三中物理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杨泰金和北京大学南宁附属实验学校物理老师涂彦武分别进行解读,他们都觉得这次授课绝不是简单的科普讲座。这个课程安排紧凑、思路清晰,非常给力,紧扣高中物理课教材的同时又符合孩子的心理,能达到激发孩子求知欲的作用。
选择课程
为什么选择物理?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天宫一号里进行,约40分钟的太空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那为什么中国首次太空授课选择的是物理,而不是其他课程?杨泰金认为,物理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在太空中失重的条件下,不少物理实验演示可以轻松做到,比如,液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显球状,这是液体的基本状态,只有在失重的条件下才能展示出来。”
正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平常的物理教学有一些实验演示只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无法通过直观实验进行验证理论,“这导致物理授课有难以突破的难点,孩子们在内心里是感兴趣的,但考试就觉得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