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灵川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在学习汽车电路维护操作知识。 秦 学 摄
优化职教格局,提升办学品质
“十二五”期间,我区职业教育坚持在经济社会坐标系中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建设方向,以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为聚焦点,大力推进布局调整和特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
优化职校布局。对接广西“两区一带”主体功能区划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规划,调整职校布局,全区现有中职302所(含技工学校)、高职37所,分别比2010年减少62所、4所;建有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2所、自治区示范特色学校100所,国家高职示范(骨干)院校5所、自治区级示范性院校12所,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不低于96%、90%,其中55%的毕业生在区内就业,中高职规模分别占居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主动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应自治区重点发展的“14+10”千亿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中高职专业247个、393个,覆盖19个专业大类和一、二、三次产业,初步形成适应就业需求和产业调整的专业结构体系;重点规划建设450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高职、中职。
全面推进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建立县级职校发展激励机制和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制度,支持优质职业院校以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开展帮扶工作,推进中高职贯通合作办学,2014年至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2亿元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确保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5年,县级中专全日制招生4.3万人,比上年增长12%,比实施改革前增长了26个百分点,占全区全日制招生总数的24%。
着力创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规划建设40个基地,目前已首批认定17个基地学校,在坭兴陶、铜鼓、绣球、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专业领域积极开展民族技艺传承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调整和优化,让我区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拓宽升学通道,助力学生成才
除宏观上校网布点、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优化外,具体落实到微观上的学校层面,我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取得了不少新突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在加快拓宽中高职衔接通道、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中的新成就。
试点本科高校从2013年的4所到2015年的8所;招生范围由32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扩大至全区所有中职学校;报考资格从本校总评成绩年级排名前10%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扩大到前30%……
在我区试行的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工作中,学校数量的增加、招生范围的扩大、报名资格的放宽,让中等职业教育萌生了更多新气象,也给中职生升读本科创造了更多机会、更多公平。
同时,我区也在进一步推进中高职多种形式贯通办学,拓宽中职生升入高层次学校学习通道:15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工作;12所职业院校开展注册入学试点工作,继续实行5年一贯制、分段式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学生试点。其中,2015年高职院校共录取中职学生4.07万人,比2013年的2.44万人增加1.63万人,增长66.8%。
此外,我区还实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创新性新突破,6所高职院校和4所本科高校联合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首批试点专业共有6个,每个专业招生40人,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沟通,修订《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互转学的制度安排。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不同的是教育的类别而不是层次。回顾“十二五”,我区出台了系列政策助力职业教育发展,为孩子们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使他们真正的“求职有门,升学有道”。
|